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前沿理論 > 正文

李大釗在中國共產黨建黨前后新聞實踐的重大作用(3)

三、建黨后運用報刊指導工作

1920年,在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列寧起草了《民族和殖民地問題提綱》,提出在比較落后的國家和民族中,共產黨應同資產階級民主派結成聯盟的策略。李大釗積極響應,贊同與國民黨結成革命的聯合戰(zhàn)線。1922年8月20日,李大釗在林伯渠陪同下,專程去上海會晤孫中山,進行了多次“極為融洽”的交談。大釗同志由孫中山親自介紹加入了國民黨,成為第一個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共產黨員。

1922年9月13日,中共中央自上海創(chuàng)辦了《向導》周報,這是黨的第一份“立在輿論指導地位”的中央政治機關刊物。1923年4月,李大釗在《向導》上發(fā)表了《普遍全國的國民黨》一文,提出為建立“一個同軍閥與外國帝國主義作戰(zhàn)的聯合戰(zhàn)線”,“中國現在很需要一個普遍全國的國民黨”。6月,李大釗同志去廣州參加中共“三大”,會議正式通過了國共合作的決議,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幫助國民黨改組成為民主革命聯盟,同時保持共產黨在政治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會議期間,孫中山特邀李大釗會見,進一步商討國民黨改組問題。

1922年,李大釗受黨的委托在上海與孫中山先生商談國共合作,并于1924年在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領導工作。國共合作后,他指導國民黨左派創(chuàng)辦《國民新報》、《心聲晚報》等報刊,對推動國共合作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1924年4月,中共北方區(qū)委創(chuàng)辦《政治生活》周刊。李大釗任中共北方區(qū)委書記后,加強了《政治生活》的編輯、出版、發(fā)行工作,并使其成為北方區(qū)委的機關刊物。他還在《政治生活》上發(fā)表了許多文章,使之成為黨在大革命時期戰(zhàn)斗性極強的刊物,對北方革命運動起了巨大的指導作用。

1925年12月30日,李大釗在《政治生活》周刊上發(fā)表了著名的《土地與農民》一文,論述了農民在中國的重要地位和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的重大意義。李大釗在這篇文章里提出:農民中最多數量困苦的階級是自耕農和佃農,耕地農有,便成了廣眾的貧農所急切要求的口號。因此,國民革命必須將其作為一個重要內容加以解決。他為我們描繪出一幅未來農村的美好前景:茍能按耕地農有的方針,建立一種新土地政策,使耕地盡歸農民,使小農場漸相連結而為了廣大農場,使經營方法漸由粗放的以向集約的,則耕地自敷而效率益增,歷史上久久待決的農民問題,當能謀一解決。這篇文章受到毛澤東重視,作為農民運動講習所教材。毛澤東曾對斯諾說過,誰能贏得農民就能贏得中國,解決了土地問題就能贏得農民。1927年3月5日,毛澤東在《向導》第191期上發(fā)表了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答復了當時黨內黨外對于農民革命斗爭的責難,提出了解決中國民主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民問題的理論和政策。

1926年5月1日,李大釗在《政治生活》第76期上面,發(fā)表了《馬克思的中國民族革命觀》,這篇文章是把馬克思的《中國及歐洲的革命》全文翻譯成中文,介紹給廣大黨員讀者,使之深刻認識到“中國國民革命是世界革命一部分的理論和事實。”

李大釗領導北方黨組織和勞動組合書記部北京分部把開展工人運動作為中心工作,曾領導創(chuàng)辦了我國早期的重要工人刊物《工人周刊》,從思想和組織方面推動工人運動的高漲,通過反帝反軍閥爭取民主權利,派出許多同志領導開展了長辛店工人大罷工、京奉鐵路山海關鐵工廠工人大罷工、京奉路唐山制造廠工人罷工、開灤五礦三萬余工人大罷工、唐山啟新洋灰公司等工廠兩萬余工人大罷工、京綏鐵路車務工人大罷工、正太路石家莊機器廠工人大罷工及隴海、津浦、粵漢、京漢等鐵路的大罷工,革命風暴席卷了北方的鐵路和礦山,掀起北方工人運動的第一個高潮。

“二七”慘案發(fā)生后,李大釗在《新民國》第一卷第二期上發(fā)表《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鼓舞人民繼續(xù)戰(zhàn)斗;在《“二七”二周紀念冊》上發(fā)表《吳佩孚壓迫京漢勞工運動的原因》,號召工人階級和獻身于無產階級革命的戰(zhàn)士們“更要奮勇萬倍地高揚著鮮紅的旗幟,踏著先烈的血路,向帝國主義者和軍閥進攻”。這些文章對于揭露帝國主義勢力和北洋軍閥的殘忍暴行,總結工人運動的經驗教訓,喚醒廣大群眾的覺悟,奮起與帝國主義勢力和北洋軍閥統(tǒng)治斗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四、教育指引青年參加革命工作

李大釗對青年教育的最大貢獻,是向青年人尤其是青年知識分子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李大釗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系統(tǒng)研究和在多個媒體積極傳播,號召青年掌握真理,積極學習馬克思主義,啟發(fā)教育青年人提高思想覺悟,為我國培養(yǎng)了一大批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使他們從事革命實踐,為共產主義事業(yè)而奮斗。同時,他對青年的培養(yǎng)教育還體現在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提出了對平等教育觀。1917年2月,李大釗在《甲寅》發(fā)表《可憐之人力車夫》。李大釗在這篇文章中,首先指出了這一職業(yè)的兩個命門:一、“以理言之,則以人類為犧牲,乃最背乎人道主義”; 二、“以利言之,則驅爾許之勞力,擲于不生產之職業(yè),乃見譏于經濟原理。”關注這一職業(yè)的生存狀況。在對更多的工礦進行調查研究之后,李大釗提出了應當重視勞工的休息權,并且指出休息權并不是閑暇玩樂這么簡單,少做點工節(jié)省出來的時間,正是工人非常寶貴的時間,可以去讀書,去補習技能,是使自己得到發(fā)展的神圣時間。1919年2月,李大釗在《晨報》發(fā)表了《勞動教育問題》一文。在文中,他強烈呼吁為工人爭取受教育權,說“在教育上、文學上也要求一個人人均等的機會,去應一般人知識的要求”。他主張社會應通過多開設勞工補助教育機關,來改變少數人受教育而絕大多數勞動人民受不到教育的狀況。

李大釗的平等教育觀不僅體現在為工人爭取平等的受教育權,同時還體現在他對婦女接受教育問題的關注。在《布爾什維克的勝利》一文中,李大釗談到布爾什維克主張“一切男女都應該工作,工作的男女都應該組入一個聯合”。李大釗曾在女高師短暫任教,主要講授社會學、女權運動史和倫理學等課程。他不僅把大學課堂當作傳授科學知識的場所,還把它作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陣地。談到女權問題,他告訴學生,只有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婦女才能獲得真正的解放。他提出婦女應當享有與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權,認為接受教育是婦女實現自身解放的重要途徑和方法。針對當時社會上對婦女的種種歧視,他指出:“占全國民半數的女子不讀書不做工,這不是國民的智力及生產力一種大大的損失嗎?”

二是倡導青年人的斗爭精神。1916年回國后,27歲的李大釗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一號上發(fā)表了《青春》一文,表達改變國家、社會的決心,體現了慷慨悲壯的氣魄。文中寫道:“以宇宙之生涯為自我之生涯,以宇宙之青春為自我之青春。宇宙無盡,即青春無盡,即自我無盡。”“青年循蹈乎此,本其理性,加以努力,進前而勿顧后,背黑暗而向光明,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chuàng)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

李大釗認為,近代中國之所以貧窮落后,飽受苦難,就在于缺少有理想、有知識、有使命、有擔當的青年。中國的希望,首先在于青年人的覺醒,只有青年人覺醒了,才能擔當起建立一個新中國的重任。他指出,“舊民族之復活,非其民族中老輩之責任,乃其民族中青年之責任也”。因此,“國家不可一日無青年,青年不可一日無覺醒”。他高度重視對青年人的知識教育和人格養(yǎng)成,尤其注重對青年人的愛國主義教育。他在《新青年》上刊發(fā)的一系列重要文章,喚醒了青年人的斗爭精神,為青年運動提供了科學的思想武器。在教育方式上,李大釗注重學校教育與社會活動相結合,強調社會實踐的重要意義,號召廣大青年到勞動群眾中去,走出了一條青年教育與工農結合的新路徑。在他的指導下,革命青年主動到農村幫助農民建立協會,開展常識教育,宣講革命精神,鼓勵廣大農民為爭取自身解放而斗爭。李大釗新聞思想與其對生命的理解密切相關。1919年他在《新生活》第12期上發(fā)表署名孤松的《犧牲》一文,他說“人生的目的,在發(fā)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為發(fā)展生命必須犧牲生命的時候。因為平凡的發(fā)展,有時不如壯烈的犧牲足以延長生命的音響和光華。絕美的風景,多在奇險的山川。絕壯的音樂,多是悲涼的韻調。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

 三是積極支持指導青年人辦報辦刊。

傅斯年、顧頡剛、徐彥之三個北大同學覺得老師們辦了《新青年》雜志,他們學生也想辦個雜志。1918年10月13日,同學們召開第一次預備會,研究確定了刊名《新潮》和辦雜志的三個標準:批評的精神,科學的主義,革新的文字。李大釗騰出北大圖書館紅樓一層22號房間,給《新潮》編輯部當辦公場所,并對辦刊給予許多具體指導。印刷發(fā)行由北大出版部負責,經費往來則由學校會計科負責。

1919年1月1日,北大學生辦的《新潮》第一卷第一號正式發(fā)行?!缎鲁薄泛魬缎虑嗄辍罚u封建舊思想舊文化舊道德,提倡白話文,介紹國外先進思潮,是當時公開主張文學革命的新秀?!缎鲁薄房l(fā)了不少分析民主、家庭等問題的文章?!缎鲁薄烦霭婧螅瑐涫茏x者推崇。第一期出版不到一個月,就加印3版,銷量達到1萬冊。

《國民》雜志是五四前夕進步學生團體“學生救國會”的自辦刊物,初為月刊。1919年1月1日正式出版?!秶瘛冯s志的刊物定位是宣傳愛國、反帝、反軍閥,參加的人是以北京大學為主的高等學校學生。鄧中夏、許德珩等人擔任《國民》雜志編輯。李大釗被邀請為該刊指導老師,他經常為《國民》雜志寫稿,為辦好這個刊物花費了許多心血。

毛澤東在北大當圖書管理員期間,正是李大釗開始向中國民眾宣傳俄國十月革命的重要時期。李大釗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大力宣傳和不懈實踐,深刻地影響著毛澤東。而毛澤東蓬勃的革命思想和認真踏實的工作態(tài)度,也深得李大釗的贊賞。和青年毛澤東一起工作,李大釗更為深刻地看到“新青年的創(chuàng)造能力”,展望著二十世紀人類“共同覺悟的新精神的勝利”。

1919年7月14日,毛澤東主編的湖南省學聯刊物《湘江評論》在長沙創(chuàng)刊,為主編和主要撰稿人?!断娼u論》受到李大釗新聞思想的影響,“以宣傳最新思潮為宗旨”。毛澤東為創(chuàng)刊號撰寫創(chuàng)刊宣言及長短文二十余篇,對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進行揭露和抨擊。李大釗看到《湘江評論》后,認為它為全國最有分量、見解最深刻的一份刊物。李大釗主編的《每周評論》評價《湘江評論》說到“眼光很遠大,議論也很痛快,是現今重要的文字……”。《每周評論》第三十六期上著文,對《湘江評論》予以介紹:“武人統(tǒng)治之下,能產生出我們這樣一個好兄弟,真是我們意外的歡喜。……”北京的《晨報》也稱《湘江評論》“內容完備”、“魅力非常充足”。

毛澤東后來在和斯諾談話時懷著深厚的感情說:李大釗是我“真正的老師”。 中共中央從西柏坡出發(fā)進駐北平的時候,毛澤東說:30年前“在北平遇到了一個大好人,那就是李大釗同志??上а剑±畲筢撏疽呀洖楦锩I出了寶貴的生命。他是我真正的老師呀!沒有他的指點和教導,我今天還不知道在哪里呢!”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恰是李大釗一生的生動寫照。李大釗為我國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共產主義運動的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永遠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輝典范。他在中國共產黨建黨前后的新聞實踐,是我們黨的寶貴財富,影響和感召著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為偉大的事業(yè)而努力奮斗。

上一頁 1 23下一頁
[責任編輯:趙光菊]
標簽: 李大釗   建黨前后   新聞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