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chuàng)精品 > 學術視野 > 社會 > 正文

上訪釘子戶的訴求

上訪釘子戶的形成

上訪釘子戶的形成既是基層治理弱化的結果,也是信訪體制形塑的結果,假設基層治理比較有力,大部分的基層矛盾、糾紛就不至于涌入信訪軌道,假設現行的信訪體制無法提供糾紛解決的功能,也無法滿足釘子戶的利益訴求,以利益追逐為目標的鬧訪、纏訪的信訪專業(yè)戶也不會形成。

由于信訪制度只完成了工作機制的官僚化,上下級之間構筑了一套壓力型體制;與此同時,信訪制度未能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它無法對信訪問題有效地分類治理,因此,信訪權利與信訪秩序之間存在巨大張力。一方面,信訪體制承認群眾上訪的權利,另一方面,基層政府負有規(guī)范群眾上訪秩序的責任,一旦出現非正常上訪,需要追責的往往是基層政府,而非訪民。為了免于追責,基層政府傾向于息事寧人,盡量安撫上訪群眾,這就為“信訪經濟學”創(chuàng)造了空間:一些機會主義者瞅準信訪制度的缺陷,傾向于非正常上訪,以迫使基層政府作出較大的讓步,從而獲得更多的利益。吊詭之處在于,越是老上訪戶,越是能掐準基層政府在信訪制度中的痛處,也越是能獲得更大的利益,一批鬧訪、纏訪的上訪專業(yè)戶開始形成,是為上訪釘子戶。

很少有上訪戶一開始就具備釘子戶的特質。上訪釘子戶的形成,需要具備特定的條件,比如,上訪戶需要有堅毅的性格,熟悉具體政策,尤為熟悉上訪流程。大體說來,大多數上訪釘子戶并非一開始就是無理上訪,他們多少有些冤屈,因此,支撐其鬧訪、纏訪的必備條件往往是一股氣。在這個意義上,上訪釘子戶的訴求大致有三類:獲取經濟利益、恢復名譽、“出氣”。

獲取經濟利益

獲取經濟利益的上訪釘子戶最多,也是最能表現當前信訪體制缺陷的方面。這種類型的釘子戶一開始或許只有普通的利益訴求,且已得到了滿足,但是,在與各級政府打交道的過程中,釘子戶慢慢發(fā)現了“信訪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這一原理在于,基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在最低限度上,只要上訪,表達自己的困難,一般都可以從政府獲得一定的經濟救助,且不會受到任何追責,并且,上訪越多,訴求越頻繁,獲取的經濟利益就越多。假設上訪戶的技術較為嫻熟,比如,選擇在特定時間以特定方式上訪,基層政府的維穩(wěn)壓力就比較大,這樣,無論上訪戶是否有足夠的理由,都可以獲得不菲的經濟利益作為補償。如果一個地方的官民矛盾較復雜,這些有經驗的上訪戶還可以通過“代理”普通訪民上訪,成為維權精英,既獲得代理費,又可以進一步從地方政府手中獲取經濟利益。

恢復名譽

要求恢復名譽的上訪釘子戶往往屬于“歷史遺留問題”,上訪戶的直接目的并非獲取經濟收益,而是恢復名譽并享受相當政治及經濟待遇。近些年來,這一類型的上訪釘子戶已慢慢減少,但相似的上訪釘子戶仍不斷涌現。比如,退伍軍人待遇問題,民辦教師待遇問題,老村干部生活補助問題,就上訪戶的訴求而言,這些上訪理由基本上是歷史造成的,由于沒有相關配套政策,地方政府沒有權力,也沒有能力滿足上訪戶的訴求。在統(tǒng)一的國家政策沒有出臺之前,地方政府傾向于在別的制度渠道內給予安撫,比如,對這些群體中的“上訪積極分子”額外安排低保指標;一旦政策配套齊全,這類問題就可以基本解決。麻煩在于,此類問題具有群體性,而這些群體在爭取權益的過程中,已有相當組織性,因此,即便政策上給予適當解決,滿足這些群體的部分訴求,也不能終止這些群體的上訪行為。因為,一旦這些群體認為政策不能反映其利益訴求,繼續(xù)上訪就在所難免,比如,一旦國家提高工資標準,這些群體就會跟著要求提高待遇。在這個意義上,這類上訪群體的利益訴求沒有上限,因此,他們一定是上訪釘子戶。

上一頁 1 2下一頁
[責任編輯:常妍(實習)]
標簽: 上訪   釘子戶   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