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的豐厚滋養(yǎng),也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作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重大部署,提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任務要求,為新時代新征程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必須進一步增強使命感責任感,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戰(zhàn)略部署,對外宣介展示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講好中華文明故事,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展現(xiàn)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努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營造有利外部輿論環(huán)境,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貢獻。
一、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夯實傳播中華文明的思想根基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只有文化自信自強,才能理直氣壯向世界傳播自身文化。
感悟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2021年3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武夷山朱熹園考察時曾感慨:“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xiàn)”。我國有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絕的文明,創(chuàng)造了眾多璀璨奪目的文化成果,書寫了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的輝煌篇章。中華文化扎實之根脈、醇厚之積淀,滋養(yǎng)著中華民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新創(chuàng)造、新發(fā)展,給我們的文化自信打下了最深厚的歷史根基。要準確把握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fā)展的歷史脈絡,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充分展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永恒魅力和當代價值。
2022年10月16日,中國日報推出八聯(lián)版,以充滿中國文化元素、時尚大氣的設計,通過各類數據,展示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 中國日報社供圖
堅定文化自信,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的決心和意志,篳路藍縷,跋山涉水,走過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體的發(fā)展歷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風骨神韻、革命文化的剛健激越、先進文化的繁榮興盛,共同鑄就了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強大底氣。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面貌更加奮發(fā)昂揚。我們的文化自信,不僅來自于文化的積淀、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更來自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來自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實踐充分證明,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要在世界各種文化交流激蕩的大潮中,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做到昂揚不張揚、自信不自滿,講好中華文明故事,同時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yōu)秀文明成果,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造福世界。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fā)新的生命力。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具有重大意義。一方面,這是提升我國國際話語權、為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營造有利外部輿論環(huán)境的迫切需要。當前國際輿論場的博弈交鋒,很大程度上是話語之爭、敘事之爭,必須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促使世界讀懂中國、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國共產黨、讀懂中華民族。另一方面,這也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要求。只有堅持推動文明相通、文化相融,拉緊各國人民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精神紐帶,才能更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堅持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xiàn)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二、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展現(xiàn)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xiàn)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廣泛宣介中國主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我們要立足五千多年中華文明,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深入闡釋中國的和平觀、天下觀、發(fā)展觀、文明觀、生態(tài)觀等重要理念,充分展示新時代中國為解決全人類問題貢獻的智慧和力量,讓東方文明大國的光輝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宣介和衷共濟、和而不同的和平觀,講好中國始終做世界和平建設者的故事。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崇尚“以和為貴”、“兼愛非攻”等理念,和平、和睦、和諧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融于中國人民的血脈之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國際國內重大場合闡釋和平理念,指出“中國始終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中國永不稱霸、永不擴張、永不謀求勢力范圍”,“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希望同世界各國一道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享和平”。2022年4月21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球安全倡議。這是中國為國際社會提供的又一公共產品,為更好應對國際安全挑戰(zhàn)、維護世界和平穩(wěn)定指明了方向。要向全世界闡釋好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中國堅持走和平發(fā)展道路,是對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的文化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揚;闡釋好中國的發(fā)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中國式現(xiàn)代化是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現(xiàn)代化,新時代中國將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fā)展中謀求自身發(fā)展,又以自身發(fā)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fā)展。
宣介計利天下、互利共贏的發(fā)展觀,講好中國始終做全球發(fā)展貢獻者的故事。“適己而忘人者,人之所棄;克己而利人者,眾之所戴。”中華文明自古強調“計利當計天下利”,追求立己達人、兼善天下。如何讓各國都成為全球發(fā)展的參與者、貢獻者、受益者,是習近平總書記反復思考、多次闡釋的重要課題??倳洀娬{,“大家一起發(fā)展才是真發(fā)展”,“中國不追求一枝獨秀,不搞你輸我贏”,“把本國利益同各國共同利益結合起來,努力擴大各國共同利益匯合點”。2021年9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六屆聯(lián)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提出全球發(fā)展倡議,主張共同推動全球發(fā)展邁向平衡協(xié)調包容新階段,發(fā)出了構建全球發(fā)展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強音。要向全世界闡釋好新時代中國堅持正確義利觀,以義為先、義利兼顧,有原則、講情誼、講道義,堅定支持和幫助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加快發(fā)展;闡釋好中國不斷以自身新發(fā)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共創(chuàng)普惠平衡、協(xié)調包容、合作共贏、共同繁榮的發(fā)展格局,更好惠及各國人民。
宣介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天下觀,講好中國始終做國際秩序維護者的故事。中華文明蘊含“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天下觀,倡導“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講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面對當前嚴峻復雜的全球性挑戰(zhàn),面對人類發(fā)展在十字路口何去何從的抉擇,習近平總書記立足全人類整體利益,多次深刻闡述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強調“全球事務由各國人民商量著辦”,“要堅持對話而不對抗、拆墻而不筑墻、融合而不脫鉤、包容而不排他,以公平正義為理念引領全球治理體系變革”。要向全世界闡釋好新時代中國始終秉持“天下為公”的情懷擔當,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致力于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闡釋好新時代中國堅定維護以聯(lián)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堅定維護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fā)展。
宣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文明觀,講好中國始終做全人類共同價值倡導者的故事。中華文明本身就是由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百川匯流而成,“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等理念世代相傳。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刻闡述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強調“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ōu)越”,為世界文明朝著平衡、積極、向善的方向發(fā)展提供正確指引。總書記還提出,“各國歷史、文化、制度、發(fā)展水平不盡相同,但各國人民都追求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同。要向全世界闡釋好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讓“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中國理念不斷深入人心;要闡釋好全人類共同價值勾畫出超越差異分歧的價值同心圓、凸顯了各國人民企盼美好生活的最大公約數,推動各國共行天下大道,更好匯聚人類文明進步的精神力量。
宣介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觀,講好中國始終做全球生態(tài)文明建設引領者的故事。“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ǎng)以成。”中華文明歷來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民胞物與”,貫穿著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思想理念。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和人類文明永續(xù)發(fā)展的高度,深刻把握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汲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生態(tài)智慧,提出“生態(tài)興則文明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等一系列重要理念。在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指引下,新時代中國堅定不移貫徹新發(fā)展理念,大力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同時積極參與全球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助力全球可持續(xù)發(fā)展,推動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要向全世界闡釋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推動綠色發(fā)展理念成為全球共識;闡釋好新時代中國發(fā)揮負責任大國作用,將繼續(xù)做全球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三、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傳播力決定影響力。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必須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加強對國際傳播規(guī)律的研究,全面推進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yè)態(tài)、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打造更多傳播精品,著力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
中國日報“畫時代”工作室創(chuàng)作飽含中國美學意蘊的插畫,隨《中國日報國際版》周末版全球發(fā)行。圖為與北京冬奧會“雪花”元素、《山海經》、中國古籍、敦煌飛天相關的版面。 中國日報社供圖
用好全媒體手段,讓中華文明故事“活起來”。持續(xù)落實好“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要求,突出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效果導向,在海外受眾可理解、易接受的多元呈現(xiàn)方式和渠道上下功夫。中國日報以推動內容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聚合全社全球化多語種優(yōu)勢,強化報網端微全媒體傳播,用好《中國日報》、《中國觀察報》、中國日報網站和新聞客戶端等媒體,推出更多藝術精湛、制作精良、文化精深的精品。創(chuàng)新欄目平臺,用好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照片墻(Instagram)、抖音國際版(TikTok)等集聚海外受眾的載體,通過“畫時代”工作室、新時代大講堂、美術學院國傳聯(lián)盟等平臺,構建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的文化“走出去”新格局。
強化技術賦能,讓中華文明故事“炫起來”。認真落實“用得好是真本事”要求,積極運用新技術和新手段,加快深度融合發(fā)展,努力把“最大變量”變?yōu)?ldquo;最大增量”。2022年以來,中國日報強化“文化+技術”賦能戰(zhàn)略,加強探“元”工作室建設,依托虛擬數字員工、數字文創(chuàng)產品等項目,利用元宇宙、虛擬現(xiàn)實、增強現(xiàn)實、混合現(xiàn)實,以及區(qū)塊鏈、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著力構建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chuàng)新管理為保障的文明傳播體系。把握受眾思維,突出沉浸式體驗,推出更多結合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考古中國”、“文博中國”等數字場景的國際傳播精品,讓中華文明更加可觸可感。
發(fā)揮青少年作用,讓中華文明故事“火起來”。適應新趨勢新變化,在努力全面覆蓋西方政商學界主流人群、影響有影響力的人的同時,用好面向全球青少年傳播的成功經驗,打造文化傳播未來工程。中國日報建強“Z世代”工作室,不斷完善“一帶一路”青少年英語演講比賽、“中國讓我沒想到”、“少年會客廳”欄目等平臺,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和話語,潛移默化地引導他們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讓國潮國風成為“Z世代”新時尚。牽頭建設“Z世代”研究中心,籌建“一帶一路”語言教育組織聯(lián)盟,推動構建全球“Z世代”成長共同體,豐富拓展青少年國際交流的文化內涵,把“小活動”辦出“大意蘊”,讓“有意思”支撐“有意義”,讓“大流量”壯大“正能量”。
鍛造高素質隊伍,讓中華文明故事“傳起來”。練好“內功”,不斷夯實適應新時代國際傳播需要的高素質專門人才隊伍,同時深化媒體與高校各領域合作,加強傳播規(guī)律研究,建強國際傳播后備軍。廣交朋友、團結和爭取大多數,不斷擴大知華友華的國際輿論朋友圈,讓人人都成為中華文明故事的講述者,形成“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文化大合唱格局。中國日報注重用好“外嘴”,以“新時代斯諾工作室”為抓手,充分發(fā)揮外籍員工隊伍的特殊作用;堅持“洋為中用”,推進“中國觀察”智庫建設,努力發(fā)展一支對華友好、“能言善傳”的海外專家、網紅大V隊伍,做好“洋眼看中國”、“魔力中國”、“開箱中國”、“大美中國”等項目;借力高層次專家、國內高端智庫和熟諳國際文化市場走向的戰(zhàn)略型人才,發(fā)揮學術共同體、智庫、媒體的協(xié)同作用,提升中華文明對外傳播效能。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國日報將堅持不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自信自強、守正創(chuàng)新,用心用情、潤物無聲,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xiàn)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yōu)秀文化,講好中華文明的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促進國際社會對中華文明及其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的認知認同,不斷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