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媒體塑造了太多偽公知
鳳凰網文化:公知是第三類人嗎?
楊早:公共知識分子在中國是被污名化了,實際上公共知識分子的一個特點就是他的發(fā)言途徑,他的發(fā)言的方式跟一般的知識分子不太一樣,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他可以在自己不懂的領域里亂說話?,F(xiàn)在公知也是把它給泛濫化了,好像是個人都叫公知,怎么姚晨就能變成公知了?怎么這個藝人就叫公知了?這些都是哪兒跟哪兒啊。
施愛東:這里面媒體本身是負很大責任的,尤其是南方媒體,什么《南方娛樂周刊》,什么《南方都市報》之類的這些,把什么姚晨、湯唯、伊能靜都能捧成中國最著名的“知女”,這太搞笑了。韓寒這種不學無術的人也被他們命名為著名公共知識分子,韓寒他可以是個賽車手,甚至在他的這個抄襲沒有被認定的情況下,你甚至可以說他是個作家,可是,你怎么能夠說他是個公共知識分子?這是扯淡嘛這個,這就是扯淡。
楊早:這實際上把這個門檻降得太低了。
鳳凰網文化:就像你們說它垃圾太多。
施愛東:這個媒體的力量,它一出來就是發(fā)行量多少多少萬份,迅速把一種聲音擴散出去了。今天我在這里說話,就你們兩個人聽到了,可是他在媒體上發(fā)個言,馬上就有成千上萬的人聽到了,看到了,所以他的永遠是大過你的聲音的。
楊早:這個倒不是壞事,我倒不覺得說他大過你的聲音就是壞事,我想說的其實問題在于混淆,就是你把本來不屬于他的東西給他,更糟糕的是這種混淆,比如說央視啊,央視這個媒體詭異就詭異在,它既是一個商業(yè)媒體,它又是一個帶有政府性質的一個機構。
鳳凰網文化:還有挺多依靠主流反主流的人物。
楊早:那個就不說了,因為它有這個背景,就變得很詭異,比如說,大家認為說上過央視的學者就一定是好學者,所以說那么多地方會花錢去請于丹,于丹被炒起來,不光是只是觀眾把她炒起來的,各地的推波助瀾,包括這種場合那種場合去做論壇的這種也是。這個可不是于丹自己的本事帶來的,而很大程度上是后面的光環(huán),所謂央視學者的這個光環(huán)帶來的,所以中國的問題其實就在于它混亂到極點。當然有的時候也是知識分子一個自律的問題。
鳳凰網文化:還是說因為創(chuàng)新的空間已經非常狹窄了?
楊早:說白了就跟牛奶一樣,你就這么多奶源,但是你要供應這么多人的需求,你不供應你就要倒臺的情況下,你肯定只能造假。這里面有一個問題,創(chuàng)新本身空間很小,而從事這個職業(yè)的人又這么多,而你又要求每一個人的創(chuàng)新,結果是什么?結果就是弄虛作假,你要弄出一些實際上不存在的東西來,為了創(chuàng)新。
鳳凰網文化:在中國這種一旦推出來一兩個學者明星,他們的廣輿度,享受到的鮮花和掌聲和世界來比是出奇的高,所以才會給你們造成這么多的誘惑?
施愛東:我覺得對真正的學問家來說,這并不是一個誘惑,真正的學者并不看重這些當下炒作起來的名氣。
楊早:如果你真的對學術的興趣大到無以復加,也不會因為十年你在外面混,就真的就不回來。你要是真的興趣消失,也無所謂。我要呼吁的是盡可能地放開限制,第一讀博士不要限制年齡,第二也不要逼著大家三年、四年畢業(yè),而是真的實行學分制。我讀一年,再出去工作,通過資格考試,成為博士候選人,我就出去工作,美國都是這樣的,很可能我教十幾年書,再回來交他的博士論文,再拿博士學位。你干嘛非逼著我在三年、四年之內把它拿到呢?有什么好處呢?
施愛東:所謂的讀書改變命運,不能狹隘地理解,讀書讀到一定的程度,學會了一些必要的文化知識、為人處事的方式,以及進入社會參加工作的有效技能以后,我覺得這個時候你應該停下來想一想,是不是值得,或者說有沒有必要再往前走。并不是說你一直向前走,多讀書就一定能改變命運。很多人錯誤地理解了讀書改變命運,以為書中真有黃金屋,書中真有顏如玉,以為一直讀上去,一直讀上去,碩士、博士、博士后,讀到最高了你就能改變命運了。恰恰相反,你讀到最高了,你可能就是最窮的那類人了。
楊早:改變是改變,是往哪方面改變,向上改變還是往下改變。
鳳凰網文化:古代是做官嘛。
施愛東:對,古代是“學而優(yōu)則仕”,現(xiàn)在是學而優(yōu)沒有仕可以給你,所以的話,你學到一定的程度……
楊早:其實這個都一樣,哈佛的MBA全華爾街都搶,但哈佛的DBA沒人要,因為我不需要你有這么高的學問,所以大家一定要想好這個事情,博士現(xiàn)在越來越多,一窩一窩的,這絕對是個大問題,干嘛你要讀博士?
施愛東:現(xiàn)在的博士,說句實話,中國的博士最爛了。中國的博士中,很多人是屬于根本就沒有學術資質的,都是逼上梁山,一條道走到黑的,許多人做個博士論文就做傻了,這個完全有可能。“傻博士”這個稱呼可不是空穴來風。
楊早:我們說句不客氣的話,你說你能為社會創(chuàng)造什么財富,或者說創(chuàng)造什么文化嗎?
施愛東:現(xiàn)在的博士論文也好,現(xiàn)在的學者出的書也好,說句不客氣的話,剛才我說50%的人是沒有做學問的資質,現(xiàn)在再加多一句,所謂的學術成果,70%是根本沒有人看的,有些是因為垃圾沒人看,甚至有些精品,也沒有人看,被淹沒了,你看不過來,看不見。
楊早:學術管理部門一天到晚想著怎么激勵和管理。
施愛東:許多高校規(guī)定每個教師每年要在核心期刊發(fā)三篇論文,否則這個教職就恐怕保不住。那怎么辦呢?我就只好把這兩頁論文,中間夾上一百張人民幣,我得找找關系去,求人發(fā)了這篇論文,否則你說怎么辦?生存第一??!
楊早:就是公開的說我們收版面費,而且我們公正收的,就算好的了,最怕的是后面的那個交易。
施愛東:現(xiàn)在變成什么呢?變成了是評判一個學者最高是否有水平,變成這些權威雜志的編輯。一旦學術變成量化了以后,你拍出一篇論文來,我拍出兩篇論文來,你那篇論文,你敢說,我這篇論文我是在一級刊物發(fā)的,你那個在二級刊物發(fā)的,你敢說我的比你的更差嗎?
楊早:對啊,就行了,就不用比內容了。
施愛東:誰能夠到一級刊物發(fā)文章,誰就牛逼,所以的話,一級刊物的編輯他就變成了是最大的莊家了。
中國學術已經到了快崩潰的地步
鳳凰網文化:錢和發(fā)表的關系已經到了什么地步?
施愛東:經常聽到有人說,只要你的錢夠多,即使說你的文章是狗屁文章,你拿來了之后,我找人幫你改,改到能發(fā)。
楊早:或者我?guī)湍愀?,我?guī)湍愀牡每吹眠^去。
施愛東:教育部是中國學術腐敗最大的發(fā)動機,現(xiàn)在中國學術看上去繁花似錦,實際上危機非常大,甚至我覺得都已經到了快要崩潰的地步了。
鳳凰網文化:對中國學術界的最大損害是什么?
楊早:就是說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然后大家就不做了,大家其實就放棄了。
施愛東:不做是不可能的,因為只要它有利益,有課題。
楊早:不是,我是說,真正的學問就不做了,你驅逐來驅逐去,剩下的人就沒有真做學問的了,還有一種可能就是轉入民間。
施愛東:還是有些人做的。
楊早:因為現(xiàn)在我就發(fā)現(xiàn)有民間學者,就是我純粹靠興趣,我不跟你體制玩,我自己做別的工作,我傳媒也好,我經商也好,無所謂,但是我單靠自己的興趣來做學問,因為現(xiàn)在的咨訊傳播確實跟以前不一樣了,以前你如果不能利用比如說國家圖書館或者什么研究機構的材料的話,你都做不下去?,F(xiàn)在這種材料的廣泛與易得,導致我想做學問也能做,所以我猜學術往民間化的發(fā)展會越來越強烈。
而且我覺得就剛才說的,如果說那個民間的基金這些東西能慢慢建立起來的話,它有可能會成為另外一種對抗力量。
鳳凰網文化:現(xiàn)在職稱成了對一個人最大的認可?
施愛東:你看哈,民國時期,哪有評什么長江學者,什么幾級教授?現(xiàn)在評了教授、副教授這個什么還不算,教授也給你分級了,什么一級教授、二級教授、三級教授、四級教授。天天讓你們去爭,去搶,去鬧矛盾,他就是成心不讓你安心做學問,折騰你。
楊早:現(xiàn)在我們一共分成12級了。從一到最后,一共有12級。
鳳凰網文化:所有院校嗎?
施愛東:你好不容易混到教授了,覺得哎,可以輕松一點了。不行,他重新評一個級,給你個三級教授、四級教授,你本來是教授了,你覺得已經最高級了,好了,現(xiàn)在突然變成四級教授,他一下就變成這樣了。我在你前面再放幾個梯子,你繼續(xù)爬吧。
鳳凰網文化:誰規(guī)定的?
施愛東:績效管理唄。用績效來管理學者,是把學者當企業(yè)員工。
楊早:這是個管理策略。你看有些外企就是把那個人分成28級,從剛進去一個到高管,他就讓你不斷的競爭。
鳳凰網文化:知識分子需要這樣嗎?
楊早:他覺得需要,管理,所以說這是管理。
施愛東:所謂管理,就是用企業(yè)的方式來劃條條框框,對我們用這種方式來管理。
施愛東:你想一下,你到了教授了,你已經是研究員了,你就不聽我的話了……
楊早:對啊,你就沒有什么訴求了。我就要制造一個讓你有奔頭的。
施愛東:我一下就把你貶回到四級,你還有三級要走,你聽不聽話?
鳳凰網文化:現(xiàn)在完全就是行政化來代替了?
楊早:就是行政化,學術界整體的行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