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 網(wǎng)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chuàng)精品 > 成果首發(fā) > 正文

“克服過去”:聯(lián)邦德國如何重塑歷史政治意識

1933至1945年間,以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為首的德意志民族社會主義工人黨(簡稱納粹黨)在德國建立了“第三帝國”,推行一系列極權統(tǒng)治,尤其是大規(guī)模屠殺猶太人,并且發(fā)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在德國近現(xiàn)代史上留下了最為黑暗的一頁。二戰(zhàn)結束后,如何面對納粹主義這段沉重的過去,成為了聯(lián)邦德國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希特勒政權被終結了,納粹歷史卻無法因此而輕松地畫上句號。“納粹主義的第二段歷史”開始了。這就是迄今為止“連續(xù)不斷且充滿沖突的克服與排擠罪行的過程、政治轉變的過程、哀悼紀念的過程、公眾回憶與遺忘的過程、歷史編撰解釋與重新解釋的過程以及虛構與敘述的過程”①,這就是聯(lián)邦德國克服納粹主義過去的歷史。在40年的聯(lián)邦德國政治文化史上(1949~1989/1990年),在一切指向當下和未來的訴求中,在所有國家重建、社會變革、代際更替和價值轉化的動蕩年代中,尤其是在政治領域不同的歷史意識彼此沖撞、競爭和轉型的過程中,聯(lián)邦德國始終被勒令就教于它最新的歷史——納粹主義的過去。在此期間,它背負著沉重的負擔,不止一次受到挑戰(zhàn),經(jīng)常被這段歷史所激怒,為此爭論不休甚至兩極分化,卻也因此刮骨療傷,克服一系列困難,在痛苦中成長和蛻變。顯然,聯(lián)邦德國克服過去的歷史不是一段直線化的、連續(xù)性的進步過程,其中充滿了爭論、反復。這段歷史也不是單一力作用的結果,它受到了各種因素的影響。將聯(lián)邦德國克服納粹歷史的過程歷史化,可以更多地了解這個國家在自我溝通與自我理解的過程中經(jīng)歷的波折,同時更好地把握現(xiàn)當代德國政治文化的脈搏。

“克服過去”之復雜性

通常而言,在國家的自我認知中,起關鍵作用的是對歷史的積極援引。對聯(lián)邦德國而言,情況卻截然相反。從一開始,納粹歷史就作為最消極的主題,獲得了無可替代的地位。但是,回首與納粹歷史交鋒的過程,在聯(lián)邦德國是否成功克服過去的問題上,審視者們卻無法達成一致。一方看到的是各種沉默、排擠、否認和頑抗的丑聞,甚至認為德國人要因此背負上“第二重罪責”。②另一方則對聯(lián)邦德國勇敢完成清理過去的任務深加贊賞,因為在其他國度,沒有一個繼任政權能如此徹底地承認罪行,并對此展開如此深入的研究。③這種對立立場的出現(xiàn),歸根結底在于克服過去并非一個可以簡單概括的一次性事件,其過程錯綜復雜、難以盡數(shù)。因此,在系統(tǒng)回顧聯(lián)邦德國克服過去之路之前,要先對這一現(xiàn)象本身之復雜性作一說明。

在德語中,“克服過去”(Vergangenheitsbewältigung)是一個廣為流行而又充滿爭議的詞匯,是一個舉足輕重而又含糊不清的詞匯,是一個令人不快而又無法回避的詞匯。這個詞是一個典型的德語詞,僅憑簡單的直譯完全無法領會其背后飽含的訴求與隱喻。在其他民族的語言中尚無法找到可與其完全對應的詞語。瑞士作家、右翼保守主義的辯護士阿明·莫勒(Armin Mohler)曾言:“如果有人要向來自遙遠國度的游客解釋克服過去為何物,惟有用實例向其講解此事才是解圍的出路。”④這一方面是因為,雖然這個詞可以直譯為“克服過去”,但是,從邏輯意義上而言,已經(jīng)發(fā)生的過去是無法被克服的,后人能夠克服的只是過去所帶來的后果。因此,這一概念預設了一個偽命題,其勢必無法得出可靠的解釋。另一方面,因為“事實情況既無明確的目的指向,亦無法結束,既不可以周翔地擬定計劃,亦不可以經(jīng)驗性地完全得到掌控”⑤,所以我們無法對“克服過去”下一個精確定義。

但今天,“克服過去”作為“充作權宜之計的總括性概念”⑥,作為考量二戰(zhàn)后德國人如何面對納粹歷史的標桿性術語,自有其內涵與外延。⑦“克服過去”表達的是德國人的一種愿望:讓我們整理好過去,從而使對過去的回憶不再成為今日的重負。簡而言之,“克服過去”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在直面其想要回避的歷史時,如何克服其在掙扎過程中遇到的所有困難。具體來說,在德國的語境中,“克服過去”指的是在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內所有針對納粹主義的立法和行政措施;圍繞納粹主義的歷史及其罪行展開的爭論;以及以掌握、理解和回憶這段歷史為目的的,司法的、學術的、政治的、文化的和社會的各種努力。本文僅從政治領域著眼,探討聯(lián)邦德國政府、政黨和政治家們如何面對納粹歷史。

由于“納粹主義的第二段歷史”之廣袤復雜,由于著眼點和衡量的坐標不同,更重要的是,由于對于“克服過去”這一概念尚無公認的精確定義,因此,學者們在聯(lián)邦德國對待納粹問題的歷史分期上并未達成完全統(tǒng)一的意見。⑧但是,倘若我們從政治層面出發(fā),摒棄細節(jié)上的分歧且綜合大多數(shù)的意見,可以發(fā)現(xiàn),大致上,從1949至1989年,每隔十年,聯(lián)邦德國對待納粹歷史的態(tài)度總有較為明顯的變動。當然,這種階段化并不意味著截然不同的區(qū)分和跳躍式的漸進。事實上,這些時期首尾相連。倘若我們不僅追問德國人如何克服過去,而且追問克服過去之路發(fā)生的政治性結構變化,不僅審視克服過去作為個別事件之意義,而且審視它在德國人整體政治意識中的地位變遷,那么,聯(lián)邦德國在政治層面上與納粹歷史進行交鋒從而“克服過去”的歷史,將在我們面前呈現(xiàn)出一幅清晰的、立體的、動態(tài)的多層畫卷。

上一頁 1 2下一頁
[責任編輯:鄭韶武]
標簽: 聯(lián)邦德國   意識   政治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