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人民智庫 > 智庫動態(tài) > 正文

置于世界學術圖景中觀照馬克思主義歷史發(fā)展

——《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十卷本)評介

【新著評介】 

由中國人民大學組織編寫,莊福齡、楊瑞森、梁樹發(fā)、郝立新、張新任總主編的《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十卷本)日前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這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專業(yè)研究中的一件大事。全書以整體性視野完整闡述了馬克思主義170余年來形成、發(fā)展和在新的實踐中不斷深化的歷史過程,在筆者看來,有以下三個突出特點:

一是奠基于“歷史時間”之上獨特的框架結構。通史性著述最不好處理的就是“結構”。對此,馬克思當年在其漫長的理論探索和思想建構過程中有最深切的體會和表達,特別將其耗盡大半生心力創(chuàng)作的《資本論》設計為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并視之為“德國科學最偉大的成就”?!恶R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的編寫者顯然深得此中三昧。馬克思主義170余年波瀾壯闊的歷史、極其復雜而深刻的思想形態(tài)演變,既要濃縮在一部書中集中呈現(xiàn),又要顯示出階段性推進和一脈相承的發(fā)展邏輯,盡管有十卷本的規(guī)模及篇幅,也是十分不容易的。較之于國外馬克思主義史研究的一些重要著作,諸如普雷德拉格·弗蘭尼茨基的《馬克思主義史》、戴維·麥克萊倫的《馬克思以后的馬克思主義》、埃里克·霍布斯鮑姆的《如何改變世界: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傳奇》、萊澤克·科拉科夫斯基的《馬克思主義的主要流派》和埃伊納烏迪出版社出版的多卷本《馬克思主義史》等,以及1997年出版的由莊福齡先生主編、中國人民大學馬列主義發(fā)展史研究所專家教授集體編著的《馬克思主義史》(四卷本)等,這部新著既以“表征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一定的階段性”來設計,又考慮到這里的“階段”就實質說來“不是自然時間,而是歷史時間”,即需以馬克思主義的漸進發(fā)展與新的理論成果的原理性闡釋相交叉的視角來展示。這樣,從全書的總體設計看,正如編者在《總序》中所言:“階段的劃分是相對的,并且是分層次的。有大階段,也有大階段包含的小階段、次級階段。”再審視每一卷的篇章結構,更可以看出主編和作者為體現(xiàn)上述原則付出了多么大的心血。

二是對當代實踐發(fā)展和國際最新學術研究成果的廣泛吸收。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編寫馬克思主義史,當然要借鑒、傳承以往的經驗和思路,但更重要的是超越。從世界范圍看,進入21世紀以來,無論是經濟全球化態(tài)勢和社會實踐的發(fā)展,還是馬克思主義領域的專業(yè)研究都取得了重大進展,《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的編寫者自覺以“21世紀以來的馬克思主義實踐和理論發(fā)展”作為“理解總體的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的坐標”,密切關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新科技革命、新的世界格局的變化和中國式現(xiàn)代化實踐等方面凸顯的問題,將馬克思主義史的梳理、總結與對當代現(xiàn)實問題的思考關聯(lián)起來,在歷史的追溯和拷問中充滿了“當代”意識。而且,全書廣泛吸收了近年來國際上馬克思主義專業(yè)領域經得住檢驗的最新學術成果,尤其是基礎理論、文本文獻、當代社會思潮中的新進展,這對于重新把握和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復雜性、突破以往解釋中的偏差和簡單化傾向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就筆者熟悉的研究領域來看,全書在梳理和敘述馬克思思想發(fā)展時,不僅加重了“巴黎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哲學的貧困》以及《資本論》及其手稿等文本的分量,將《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的最新文獻學成果加以吸收,而且挖掘了過去研究中沒有充分重視、但對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思想有重要影響的同時代人鮑威爾、赫斯、盧格、施蒂納、契??挤蛩够涂票镜鹊膬热荩@些細致的比較和辨析有助于立體性地展示在當時的時代氛圍和復雜的社會思潮中馬克思主義的形成過程。

三是幾代研究者的通力合作和新生代優(yōu)秀學人的涌現(xiàn)。這部書的編寫凝聚了幾代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研究者的心血。總主編莊福齡、楊瑞森、梁樹發(fā)等前輩學者從總體上設計了全書的宗旨、編寫原則和大致框架,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每一分卷的主編則由年富力強、學有專長的中年學者擔綱,他們以其寬廣的研究視野、多年來的學術積累,特別是對每一卷次所涉及的重大事件和問題細致而深入地把握,使得全書在斷代史和專題研究方面較之以往有了大的推進。更為欣喜的是,每一卷次都自覺吸收更為年輕的學者參加,其中的優(yōu)秀者甚至挑起了“大梁”,展示了新一代學者新的氣象。以筆者之見,這是過去形成的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優(yōu)秀的學術傳統(tǒng)和育人模式在新時代的延續(xù)。如今,《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這項重要成果的問世和更為年輕的優(yōu)秀學者群體的出現(xiàn),既體現(xiàn)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勃勃生機,也對于培育學術研究的良好風氣具有正面意義。眾多學者以“十年磨一劍”之功推出了這部厚重之作,為學術界樹立了醒目的標桿。

(作者:聶錦芳,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責任編輯: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