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的饗宴:中華美食的雄渾時代》 王輝 著 北京日報出版社
這幾年,網(wǎng)絡(luò)上流行的段子是:假如穿越回中國古代,你選擇哪個朝代?比較熱門的朝代是宋代,因為文化燦爛,皇帝普遍仁慈,吃食也相當豐富。如熱門劇《夢華錄》中的三位娘子先開茶坊,又開酒樓,各種美麗的果子點心,茶飲,果汁飲料,又有顏值,口味又好,令當代人都垂涎不已。
而多數(shù)人不想穿越回去的朝代,包括秦漢,傳說那時候食物的品種相當單調(diào),主食是豆子與粟米粥,菜肴不是炭火上直接烤出來的,就是一鍋亂燉,至于快炒這種烹飪方式,秦漢時期還沒有發(fā)明。鹽很金貴,所以老百姓幾乎都吃不起,菜肴的口味非常之寡淡,百姓只有自種蔥姜調(diào)味。蔬菜水果類的食材,在秦漢也很匱乏,像番薯、胡蘿卜、西瓜、菠菜、西紅柿、馬鈴薯、茄子等,都還沒有引入中國。在肉食方面,耕牛受到法律的保護,私下殺牛吃肉是要吃官司的,在肉食匱乏的情況下,秦漢的百姓不得不吃起了老鼠和禾花雀,連王室成員也好這一口……有了這些先入為主的偏見,萬一在夢中穿越到了秦漢,你豈不是會很慌?
三年多前,王輝擔任了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展”的內(nèi)容設(shè)計工作,她發(fā)現(xiàn),大家對秦漢飲食文化的印象猶如一部戲說劇,而在真正基于史料的“正劇”中,秦漢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大部分今天在市場上可以買到的食材,在那個階段就已走入尋常百姓之家。隨著青銅、生鐵鑄造技術(shù),以及彩陶燒制、石磨打造工藝的日益完善,秦漢不僅有制作精美、功能各異的飲食器具,也有種類繁多、自成體系的烹飪技藝,還有浩瀚的飲食典籍制度。
就拿新冠疫情大流行之后被廣泛提倡的分食制來說,在秦漢就已流行。當代的網(wǎng)紅飲食,如單人小火鍋、生魚片,可以養(yǎng)護腸胃的各種米漿、豆?jié){與果汁發(fā)酵飲料,那個時期應(yīng)有盡有。在策展的過程中,王輝還領(lǐng)會到秦漢時期豐富多彩的飲食烹飪實踐,已派生出“五味調(diào)和,和而不同”的哲學思想,“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政治智慧,以及醫(yī)食同源、食療養(yǎng)生等飲食方略。這些從“民以食為天”中產(chǎn)生的思想,從上到下滲透在帝國的文明中,是秦漢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
在三年多艱辛的策展過程中,王輝搜集整理、消化吸收了大量的學術(shù)研究成果,不僅對內(nèi)容豐富的秦漢飲食文化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也萌發(fā)了撰寫《秦漢的饗宴》這本書的想法——寫一部當代人感興趣的飲食文化歷史正劇。
所謂“正劇”,就是要確保史料的明白無誤、旁征博引,所謂“當代人感興趣的”,就是在食自八方、烹飪有術(shù)、天之美祿、宴會雅集、食制食俗這五個篇章內(nèi),每篇文章都要與當代讀者的興趣高度契合,要吸睛,要有熱度。王輝在這方面顯然是下了一番大功夫的,例如“宮中女眷的救命菜品”“漢文帝的枇杷令”“喝得上豆?jié){,未必吃得上豆腐”“神仙也愛吃烤串”“詼諧生動的秦代酒令”“一堂古代的廉潔課”等章節(jié),無一不是打在當代讀者的興趣點上,反映的就是將相對枯燥的史料演化為生動活潑的劇情之能力??赐赀@本書,再去看秦漢歷史劇時,讀者估計就成專家了,一眼就可以看出劇中人使用的餐具食材,是否符合規(guī)范。就拿漢代王公貴族待客時每個人的案幾上都會出現(xiàn)的銅染爐為例,它由青銅鑄成,構(gòu)造分為三部分,主體為炭爐,下面有承接炭灰的盤子,上置盛器耳杯,耳杯里盛裝的是醬等調(diào)料,事先煮熟切片的白肉,可蘸醬食用。這是不是有點類似我們今天的單人小火鍋?
經(jīng)過三年歷練和努力,這部作品終于與世人見面了。為什么要選擇秦漢時期來展現(xiàn)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因為秦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盛世,也是中華飲食體系的奠基階段。這一時期,因為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全國人民在飲食上逐漸地講究與豐富起來。
作者和編輯也特別看重視覺文化在這本書中的呈現(xiàn),除了文字上的詼諧與考究,每一個章節(jié)都加入了大量的秦漢食器、封泥簡牘、畫像磚石、壁畫帛書等文物類的佐證,這些豐富多樣的影像圖片,使這本書圖文并茂、色彩紛呈,其故事化的講述令人興致盎然,也令人忍俊不禁。以“養(yǎng)老慰問品為何是糜粥”一節(jié)為例,作者不僅引用《后漢書·禮儀志》和《后漢書·明帝紀》的記載,證實每年秋季,朝廷都會進行人口普查,對符合年齡規(guī)定的老人進行授杖儀式,這種拐杖叫做“王杖”。為什么在王杖上端要用銅鳩做裝飾?作者詼諧地解謎道:“據(jù)說是由于鳩鳥嗓子眼很大,吃飯時從來噎不著。”
古人吃的“粒食”屬于干飯,又粗又硬,不易消化,老人唾液分泌少了,更加不易下咽,這就需要半液體狀的羹來佐食,因此,秦漢時期,朝廷頒賜給天下老人的慰問品是“糜粥”,也就很好理解了。這段有趣的文字中,不僅穿插出現(xiàn)了西漢銅鳩杖首的圖案,還出現(xiàn)了漢畫像石上手持鳩杖的老人形象。通俗有趣且圖文并茂的方式,很容易將讀者帶回兩千多年前秦漢的饗宴現(xiàn)場。
總之,讀這本書,確如觀劇一般,既輕松有趣,又常有恍然大悟的快樂,究其根本,是因為這本書在敘事語言上很少用佶屈聱牙的學術(shù)性術(shù)語來“掉書袋”,而是希望通過淺顯易懂的講述,讓讀者體會到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對中國人性格的養(yǎng)成與影響,讓你再也不害怕穿越到秦漢,坐到案幾面前,與秦時明月漢時風,對影成三人。(作者:明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