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鑫一(陜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為“大思政課”的善用之道提供了改革創(chuàng)新的方向。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的源泉。在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明確“大思政課”的理論引領價值,系統(tǒng)探尋“大思政課”的善用之道,才能夠切實推動新時代思政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
頂層設計合理化,實現“大思政課”全方位育人之“制”。“大思政課”首先需要制定合理的頂層設計,實現機制層面的大融通。加強頂層設計做好統(tǒng)籌規(guī)劃,通過合理化的布局,實現現有資源的盤活。各地各級教育部門黨委需要制定“大思政課”實施的相關指導政策,在實施建設、資源統(tǒng)籌、法律法規(guī)、經費投入等方面明確管理內容。高校黨委需要完善各校內思政教育協同聯動管理機制,高校內部各層級部門需要在黨委統(tǒng)一領導之下,不斷促進黨政團學之間的合理整合。從制度管理層面不斷強化各層次間的系統(tǒng)發(fā)力,從制度上保證“大思政課”的合理有效運行。高校內還需完善選、培、管體制機制,為思政工作隊伍提供長效的激勵機制,從而為善用“大思政課”提供有效的師資保障措施。
育人力量整合化,形成“大思政課”全員性育人之“力”。“大思政課”實施是一項系統(tǒng)化的工作,在具體教育實踐中,需要充分調動校內外各類育人主體、發(fā)掘全面的育人資源,實現思政教育師資力量的多元化聯動,形成強大的育人合力,才能更好地支撐、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家庭、學校、社會、網絡是形成“大思政課”建設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需要將各個分力通過有效聚合,形成強大的協同之力,增強思政育人的效能。家庭是基礎力量,良好的家風對于學生個體的成長具有最直接、最深遠的影響,為思政育人的目標提供了啟蒙力量;學校是核心力量,要不斷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理論水平與實踐素養(yǎng),才能夠擔負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責任;社會和政府是保障,“大思政課”要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為思政課不斷注入鮮活的社會實踐素材。同時,政府能夠不斷給予資源保證,為“大思政課”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后盾;網絡是輔助力量,“大思政課”需要跟上數字時代網絡化的步伐,搭建思政網絡育人平臺,運用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促進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校內外各類力量參與組建的思政“大隊伍”為“大思政課”的善用提供了堅實的師資力量。
課程建設系統(tǒng)化,搭建“大思政課”全過程育人之“體”。“大思政課”的育人任務需要“大先生”來掌舵,需要不同學科背景的名師專家進行不同角度的補充。質言之,“大思政課”的善用之道從橫向觀之,更需要使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為了保證思政理論課育人的主渠道地位,在課程建設體系方面需要制定課程思政的思政育人規(guī)劃,做到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結合,才能夠切實增強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從縱向而言,“大思政課”需要系統(tǒng)規(guī)劃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立足不同學段學生學情特點,做到思政教育螺旋上升式的推進。從校際而言,統(tǒng)籌規(guī)劃全國數字化網絡共享平臺建設,打破校際之間的壁壘,整合全國各高校思政教育資源,打造全國“大思政課”教學科研系統(tǒng)。創(chuàng)建“大思政課”課程建設系統(tǒng)問題庫、案例庫、素材庫和在線示范課程庫等共享教育資源庫。
學生學情精準化,打造“大思政課”全維度育人之“像”。“大思政課”的善用之道應立足“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將學生的特點與需求作為課程建設的出發(fā)點。使新時代“大思政課”真正尊重學生個體的能力與個性,滿足學生的現實學習生活需求,回歸至學生實際的真實生活世界。因而在數字化時代的當下,需要結合數字技術手段精準評估學生群體的思想行為特點與現實需求,依托技術平臺為大學生打造精準的“數字畫像”。通過算法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等搜集到的全方位學生數據,進而分析學生具體的心理、思想、行為、喜好等個性化的特點,構建出精準的“學生畫像”。通過具體畫像的呈現,結合區(qū)塊鏈技術建立多層級中心串聯,設定不同種類的標簽對學生群體進行個性化教育分類,并基于此制定精準化的學生思政教育檔案。切實在確保思政教育主導地位同時,堅持主流意識形態(tài)原則,描繪多元化全維度的育人畫像,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大思政課”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然狀態(tài),其善用之道需要在把握“大思政課”的大格局、大系統(tǒng)、大學科、大視野的豐富內涵之上,結合新時代的需求,基于“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運用新時代的新手段,創(chuàng)新新時代“大思政課”“善用之”的新路徑,最終落實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