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全會精要解讀】
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就是一部胸懷天下、為人類作貢獻、為世界謀大同的歷史。《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用“十個堅持”總結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寶貴經驗,堅持胸懷天下是其中之一。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堅持胸懷天下?
堅持胸懷天下得益于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天下”思想的傳承與弘揚
從中國發(fā)展大歷史來看,胸懷天下既是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又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胸懷天下是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禮記》中提到“圣人耐以天下為一家”,意思是圣明之人將天下看成一家。對于萬國,中華文化崇尚“和為貴”“和實生物”“萬國咸寧”“協(xié)和萬邦”的和平思想。對于邦國相交,中華文化奉行“四海之內皆兄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和而不同”等理念,憧憬“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由此形成“計利當計天下利”“和羹之美,在于合異”“達則兼濟天下”的胸襟氣度。這種“天下一家”的價值理念深深鐫刻在中華民族基因中,凝練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經典語句,代代相傳。
胸懷天下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從官方交流來看,西漢時期,漢武帝派張騫沿陸上通道出使西域,開辟連接古代亞洲、非洲和歐洲的絲綢之路,推動了東西方經濟、政治、文化交流。初唐貞觀年間著名高僧唐玄奘西行印度,推動了唐朝與西域、印度的文化交流。明代航海家鄭和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遠航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開創(chuàng)了橫渡印度洋的新航線,使“天下”文明遠揚海外。鄭和七下西洋的28年中,奉行睦鄰友好政策,秉持“以和為貴”“厚往薄來”的中國傳統(tǒng)禮儀,沒有恃強凌弱,沒有發(fā)生過任何侵略戰(zhàn)爭,而是大大推動了沿線各國的政治、貿易、人文等多方面的交流交往。從民間交流來看,以茶馬互市為主要內容的茶馬古道,歷經漢、晉、隋、唐、宋、元、明、清,是中國古代最為著名的西部國際貿易古通道之一,對于我國與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乃至西亞、東非紅海海岸沿線國家的貿易往來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鑒真東渡,把唐朝高度發(fā)展的文化科學傳播到日本。天下思想,使中華民族在中外交流中,將自然科學范疇的天文歷法,社會科學范疇的民本理念、文教禮儀、繪畫雕刻,科學技術范疇的造紙術等四大發(fā)明廣泛傳播,有力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進程,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堅持胸懷天下得益于對馬克思主義為人類求解放思想的堅持與發(fā)展
從人類發(fā)展大潮流來看,解放全人類、實現(xiàn)美好的共產主義社會是馬克思主義者的崇高理想和根本追求。
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歸根到底就是為人類求解放。青年時期的馬克思寫道:“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yè),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馬克思獻身于人類解放和自由的偉大事業(yè),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為人類福利而勞動”了一生。馬克思發(fā)現(xiàn)和論證了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創(chuàng)立了唯物史觀,為探索人類歷史、預測未來趨勢提供了科學指南;馬克思發(fā)現(xiàn)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本主義社會特殊的運動規(guī)律,創(chuàng)立了剩余價值理論,指明了人類超越和揚棄資本主義制度、進入共產主義的前進方向與現(xiàn)實道路。馬克思關于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思想,認為,“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而世界歷史是個人解放的前提條件。馬克思強調:“每一個單個人的解放的程度是與歷史完全轉變?yōu)槭澜鐨v史的程度一致的。”馬克思主義旗幟鮮明地站在被壓迫被剝削者的立場,站在人民的立場,探求人類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學的理論為最終建立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會指明了方向。
致力于全人類的進步事業(yè),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實踐的價值追求。一百年來,黨既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也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以自強不息的奮斗深刻改變了世界發(fā)展的趨勢和格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帶領中國人民浴血奮戰(zhàn),百折不撓,實現(xiàn)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極大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鼓舞了全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倡導和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堅定維護國家獨立、主權和尊嚴,支持和援助世界被壓迫民族解放事業(yè)、新獨立國家建設事業(yè)和各國人民正義斗爭,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科學判斷時代特征和國際形勢,提出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積極促進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系民主化,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促進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中央統(tǒng)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緊扣服務民族復興、促進人類進步這條主線,高舉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引領當今世界潮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解決人類重大問題,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成為推動人類發(fā)展進步的重要力量。
堅持胸懷天下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結合,是黨以世界眼光關注人類前途命運的鮮明旗幟
胸懷天下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理論探索。中國共產黨既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無產階級政黨,又是根植于中華文化土壤,深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滋養(yǎng)的政黨。“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構成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深厚而適宜的文化土壤。大同社會就其理想性和應然性而言,與作為馬克思學說的共產主義,有著異曲同工的契合性。正因此,共產主義才能在中國的先知先覺者中深入人心。青年毛澤東認為,“大同者,吾人之鵠也”,對“大同”理想明確予以肯定并堅守;在即將到達陜北時又表達了“太平世界,環(huán)球同此涼熱”的思想追求。鄧小平同志展望未來中國時談到,“到下世紀中葉……社會主義中國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們就可以對人類有較大的貢獻”。為人類作出較大貢獻的價值追求,一直激勵著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不懈奮斗。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義為先、義利并舉”“多予少取、先予后取”“達則兼濟天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等內化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之中,進一步彰顯了中國共產黨胸懷天下的使命自覺和價值追求。
胸懷天下是中國共產黨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以世界眼光關注人類前途命運的當代踐行。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維護以聯(lián)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聯(lián)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維護和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fā)展。中國建設性參與國際和地區(qū)熱點問題政治解決,在氣候變化、減貧、反恐、網絡安全和維護地區(qū)安全等領域發(fā)揮積極作用。中國開展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國際合作,向眾多國家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提供物資援助、醫(yī)療支持、疫苗援助和合作。成功走出中國式現(xiàn)代化道路,創(chuàng)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拓展了發(fā)展中國家走向現(xiàn)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fā)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中國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弘揚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引領人類進步潮流。
作者:馬秋麗 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山東大學馬院(威海)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