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價值導向、時代特性、世界意蘊三方面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思想的內涵,強調實現共同富裕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共享發(fā)展理念為引領、以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為抓手,拓展了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助益于在新發(fā)展階段扎實推動共同富裕。
關鍵詞:共同富裕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思想內涵 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目標,也是自古以來我國人民的一個基本理想。”當前,我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正大步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并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其中包含著許多有關共同富裕的重要論述,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理論。
新思想對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理論內涵的豐富
在實現共同富裕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突出了共同富裕的價值導向
馬克思、恩格斯從唯物史觀出發(fā),揭示了私有制是產生貧富分化的根源,要將無產階級從資產階級的剝削壓迫中解放出來就必須推翻私有制,建立以公有制為基礎的“所有人富裕”的共產主義新社會。其消滅剝削壓迫,實現所有人共同富裕,建立“每個人自由全面發(fā)展”的“自由人聯合體”的主張,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核心的價值理念。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黨和國家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首位的執(zhí)政理念升華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并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確立為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并指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一方面,新思想強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深化了對共同富裕中“共同”的認識。新時期將“全體人民”作為共同富裕的主體,這是對新中國成立初期主要將“全體農村人民”作為共同富裕主體的拓展,是對改革開放初期“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的實際推動,是對全體人民能否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的關注,充分彰顯了堅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決心,體現了實現共同富裕道路上“一個也不能少”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
另一方面,新思想強調在實現共同富裕中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深化了對共同富裕中“富裕”的認識。將共同富裕中“富裕”的內涵深化為“五位一體”協調發(fā)展的全面富裕,是對人民群眾對于“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等方面有了更高需求的殷切回應,是對“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現實關照,是站在人民立場上,切實考慮到了人民群眾需求的價值表達,突出了實現共同富裕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
將實現共同富裕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相結合,強化了共同富裕的時代特性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共同富裕的實現并非一蹴而就,而需要經歷漫長的過程。
馬克思根據對現存社會問題的剖析,對未來社會進行了預測,將共產主義社會劃分為第一階段和高級階段。列寧在領導俄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將未來社會劃分為社會主義階段和共產主義階段,并認為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不斷從低級到高級發(fā)展的過程。
毛澤東同志從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出發(fā),認為社會主義社會需要經歷“不發(fā)達的社會主義”和“比較發(fā)達的社會主義”兩個階段。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經驗基礎上,作出了“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論斷,這是對我國發(fā)展方位和歷史階段的正確判斷。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中國共產黨人對于社會發(fā)展階段的劃分以經濟成熟程度為依據,始終將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發(fā)展的目標,也說明共同富裕的實現同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需要經歷不同階段一樣,應是一個動態(tài)、漸進、長期的過程。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向黨內黨外莊嚴宣告,我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標志著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階段。在這一階段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進行了“兩個十五年”的階段安排,強調在第一個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之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在第二個十五年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之時,“全體人民共同富?;緦崿F”。將共同富裕的實現進程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相結合,使得共同富裕不再只是一個遙遠的社會發(fā)展目標,而是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相結合,使得共同富裕的實現有了階段性的現實依托,使得實現共同富裕這一長期目標有了近期展望,使得共同富裕之路更加具體化、更具中國特色、更富時代特性。
將實現共同富裕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相呼應,增添了共同富裕的世界意蘊
共同富裕是整個人類對未來社會的美好愿景,中國“一枝獨秀”不是目的,全世界人民共同擺脫貧困,共同走向美好生活是共同富裕的應有之義。
馬克思、恩格斯曾論述過,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資本的逐利性引導資本家在世界各地尋找原材料生產地和銷售市場,打破了人類交往的地域局限性和民族局限性,人類歷史逐漸向世界歷史轉變。但與此同時,隨著國際分工地位的形成,發(fā)達國家憑借先進技術等要素優(yōu)勢榨取了發(fā)展中國家的剩余價值,造成了世界范圍內的貧富分化。在人類歷史由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過程中,世界范圍內的貧富分化理應得到更多關注,世界共同繁榮成為共同富裕的應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講話中強調:“中國共產黨愿繼續(xù)同各國政黨和政治組織一道,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在人類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共同富裕是人類的美好愿望,人類追求幸福、建設美好世界的道路也是在世界范圍內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共同富裕的實現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相呼應,強調“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命運與共”,堅持共建共享、合作共贏,主張世界各國搭乘中國發(fā)展快車,世界人民共享發(fā)展成果,充分彰顯了中國“為世界謀大同”的大國擔當,開拓了共同富裕的國際視野,為共同富裕的內涵增添了世界意蘊。
新思想對共同富裕實現路徑的拓展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提升經濟發(fā)展質量,夯實共同富裕物質基礎
馬克思認為,在消滅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后,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共產主義社會第一個階段,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還不能支持按需分配,個人消費資料的分配只能實行按勞分配。由此可以推論,實現共同富裕必須滿足兩個基本條件:一是有效增長,二是合理分配。其中,經濟的有效增長是實現共同富裕必須滿足的首要條件。因為只有經濟增長才能帶來富裕,共同富裕的實現必須建立在相對發(fā)達的經濟發(fā)展水平之上。
進入新時代,中國經濟發(fā)展出現許多新問題新矛盾,諸如國內消費需求得不到有效供給,從而導致“需求外溢”嚴重制約了我國經濟發(fā)展。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命題,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8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為總要求,以“三去一降一補”為重要任務,其目的是為了使我國的供給能力與我國人民日益增長、多樣化的美好生活需要相匹配,從而解決我國經濟發(fā)展中出現的結構性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發(fā)展的主線,注重提升經濟發(fā)展質量和效益,這是對我國經濟發(fā)展思路和工作著力點的重大調整,是化解我國經濟發(fā)展中面臨的困難和矛盾的重大舉措,是新時代穩(wěn)定經濟增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的治本良方,有力夯實了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
以共享發(fā)展理念為引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共同富裕保障機制
社會主義所追求的發(fā)展目標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是富有者越來越富有,貧窮者越來越貧窮。實現共同富裕不能僅滿足“經濟增長”這一首要條件,也應注重“合理分配”,防止過大的收入差距,這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提出“先富帶動后富”,希望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先富裕起來以帶動幫扶后富,指出了實現共同富裕的具體路徑。在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總體達到小康水平后,面對小康水平低下、發(fā)展不平衡的現狀,江澤民同志強調要以共同富裕為目標,倡導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進入二十一世紀,面對國內收入差距不斷拉大的現實情況,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在富裕水平不斷提高但總體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當今社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改革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
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創(chuàng)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fā)展理念,其中,“共享”體現的正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共享發(fā)展理念的內涵主要包括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四個方面,其中的共建共享是針對共享的實現途徑而言的,強調要聚民智、集民力,充分發(fā)揮人民主體力量,形成人人參與、人人享受的局面。共建共享的主體是人民,從主體來看,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發(fā)展不足,這是我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因而以共享發(fā)展理念為引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升中等收入群體比重,便成為新階段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以共享發(fā)展理念為引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應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完善要素參與分配機制。
以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為抓手,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突破實現共同富裕核心難題
馬克思所設想的未來共產主義社會是建立在社會生產力高度發(fā)達的基礎上,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經濟基礎卻仍很薄弱,二元經濟結構的特征非常明顯。因此,長期以來城鄉(xiāng)收入差距問題成為我國實現共同富裕的一個重要障礙。
中共中央在1953年12月16日通過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合作社的決議》提出,“為著進一步地提高農業(yè)生產力……迅步實行農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使農業(yè)能夠由落后的小規(guī)模生產的個體經濟變?yōu)橄冗M的大規(guī)模生產的合作經濟,以便逐步克服工業(yè)和農業(yè)這兩個經濟部門發(fā)展不相適應的矛盾,并使農民能夠逐步完全擺脫貧困的狀況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榮的生活”,主張依托大力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合作社實現全體農民的共同富裕。改革開放時期,在黨的領導下,農民率先探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盤活了農村經濟。進入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組織打贏了脫貧攻堅戰(zhàn),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基礎上,黨中央強調要把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開啟農業(yè)農村現代化新征程。鄉(xiāng)村振興不僅是經濟增長方面農民的持續(xù)增收,也是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的顯著提升,是包括產業(yè)、人才、文化、生態(tài)和組織的全面振興,切實考慮到了廣大農村居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以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為抓手,著力縮小城鄉(xiāng)差距,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不僅與共同富裕具有一致性內涵,又是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有力拓展了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
結語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僅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理論的內涵,也拓展了共同富裕的實現路徑,對于新發(fā)展階段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將共同富裕的實現進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相結合,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不斷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并為全球的繁榮發(fā)展提供中國方案,帶動全世界人民實現共同富裕。實現共同富裕要以新思想為指引,要依據新階段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推出新舉措,拓展新路徑,要付出更加積極的努力,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文作者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專業(yè)碩士研究生霍朝陽對本文亦有貢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2]習近平:《加強政黨合作 共謀人民幸福——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7月7日。
[3]《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新華網,2015年11月10日。
[4]《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 習近平李克強作重要講話》,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8年12月22日。
責編:臧雪文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chuàng)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