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 網(wǎng)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讀書 > 正文

真實的力量

rmrb2019082320p12_b

 

我認識趙永新同志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卻印象深刻,有“同道”之感。前段時間他轉來《三代科學人》的書稿,希望我寫篇序言,我有些犯難:書中所寫的科學家,不管是錢學森、朱光亞、屠呦呦等科學前輩,還是王曉東、施一公等中年俊杰,還是顏寧、許晨陽等科學新星,此前對他們的報道已有很多,有的科學家還有單行本傳記——他還能寫出什么“花”來呢?

我抱著懷疑的心態(tài)翻看下去,卻慢慢被吸引了。看著看著,我腦海里跳出五個字:真實的力量。

“只有真的聲音,才能感動中國的人和世界的人”——魯迅先生的這句話,道出了真實的可貴。真實,不僅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也是寫人敘事的基本要求。讓人遺憾的是,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一些記者采寫的科學家有臉譜化、概念化之嫌,容易讓讀者產生審美疲勞。

趙永新筆下的科學家,則鮮活生動、真實感人,讓人覺得可親可近、可愛可敬。不管是好管閑事的師昌緒、詩意盎然的徐鳳翔,還是有股子虎勁兒的鄧興旺、上課愛睡懶覺的朱健康;無論是嚴謹冷峻的邵峰、樸實無華的李文輝,還是活潑率真的顏寧、沉醉于數(shù)學王國的許晨陽,讀后都有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感覺。

這種真實感,既因為作者采訪深入、觀察細致、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也源自作者“讓事實說話”的寫作風格。我能感覺到,趙永新在描寫人物時,是從自己采訪所得的豐富資料和切身感受出發(fā),通過有趣的故事、生動的細節(jié),用平實的語言娓娓道來。這樣,他筆下的科學家就避免了概念化、雷同化,各自的音容笑貌、性情品格躍然紙上。

同樣讓人動容的,是這些科學家真摯、濃厚的家國情懷。愛國,是古往今來所有中國優(yōu)秀知識分子的共同底色;作為人類文明創(chuàng)造者和社會發(fā)展推動者的科學家群體,更是如此。正如王曉東所說:“作為一名華人科學家,無論走到哪里、有多大成就,祖國還是祖國。”無論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沖破重重阻撓、輾轉回國效力的老一輩科學家,還是改革開放后出國留學、又回國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中青年科學家,還是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窮其一生、苦心鉆研的“三無”科學家,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科學報國的真諦,傳承著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精神薪火。

特殊的工作性質,決定了科學家是一個相對獨特的群體。不管是探究未知的知識黑洞還是求解重大的技術難題,不管是從事新藥研發(fā)還是選育作物新品種,都面臨局外人難以想象的重重挑戰(zhàn)。這既需要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勇氣和毅力,更需要“愛吾師更愛真理”的認知和追求。不盲從、不唯書、不唯上、不汲汲于名利,以獨立思考、理性質疑、求真求實為要旨的科學精神,理應成為全體科研人員主動遵從、努力躬行的職業(yè)操守。當前,我國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fā)日益繁盛、科技創(chuàng)新與社會發(fā)展和公眾生活關系日益緊密,科技界既存在一些久治不愈的沉疴,也面臨一些始料不及的新挑戰(zhàn),倡導、弘揚科學精神就更顯其重要。在這方面,書中的科學家們做出了表率,他們所發(fā)出的提醒、警示值得傾聽。

從更大的視野看,科學家也是蕓蕓眾生中的一分子。本書中所寫的這些科學家,無疑都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他們之所以能在各自領域取得非凡成就,既有各自的“獨門絕技”,也有共同的“武林大法”。職業(yè)不同、道理相通,這些科學家的求學之路、治學之法、做人之則、修身之道,對各行各業(yè)的讀者都會有所啟迪。

(此文為中國科協(xié)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為趙永新的著作《三代科學人》寫的序言,內容有刪節(jié)?!度茖W人》已由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標簽: 三代科學人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