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人小傳 王小錫,1951年生,江蘇溧陽人,哲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980年畢業(yè)于南京師范學院(現(xiàn)南京師范大學)并留校工作至今。曾任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校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現(xiàn)為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南京師范大學重點研究機構經濟倫理學研究所所長、“倫理學”和“思想政治教育”博士點帶頭人、“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士后流動站負責人,中國倫理學會名譽副會長、經濟倫理學專業(yè)委員會會長,江蘇省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會榮譽會長,江蘇省倫理學會執(zhí)行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經濟倫理學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道德與宗教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著有《經濟倫理學》《道德資本論》等20多部著作,有3部著作分別被翻譯成英文、韓文、日文、塞爾維亞文、泰文等在海外出版發(fā)行。資料圖片
【求索】
一位學者學術人生成功的背后,是孜孜不倦的努力與日積月累的堅持。南京師范大學王小錫教授的座右銘正是“用奮斗寫人生”,他曾收到一位校友的賀卡,賀詞這樣寫道:“從窮孩到教授不亞于從奴隸到將軍,這就是一個奇跡!”這既是對他取得成就的贊許,更是對其奮斗經歷的敬嘆。
奮斗
王小錫1951年出生于江蘇溧陽的一個農村家庭。年少時,家里6口人擠在20多平方米的茅草屋里,過著“屋外下大雨、屋內漏小雨”,靠“預借糧”度日的艱難生活。盡管如此,王小錫仍在“窮讀書”中年年保持著優(yōu)良的學習成績。高中畢業(yè)后,他在家鄉(xiāng)溧陽縣城西公社工作了六年,由此經歷了許多社會實踐的磨煉。
20世紀80年代初,剛剛大學畢業(yè)的王小錫決定留在南京師范學院(現(xiàn)南京師范大學)任教。1982年秋,他又被選派進入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高校教師進修班學習,從此與倫理學結下不解之緣。“給我們上課的是羅國杰、許啟賢、宋希仁等實力派學者,他們不僅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式教學,在課余時間也給學生指導學術,講解做人的道理,讓我們受益匪淺。”
短短一年的進修時間,王小錫倍感壓力,要掌握的知識太多,如何才能將有限的時間最大化?“我生在農村,欠缺學前教育和文化生活氛圍,啟蒙先天不足,唯有多奮斗,多勤奮。”本著笨鳥先飛的精神,他每天的任務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日積月累之中,不知不覺地寫下了近10萬字的讀書筆記,撰寫了25萬字的備課筆記。
在隨后的教學和科研中,王小錫一直保持“擠時間”的習慣。在他看來,時間并不能平白無故地被“擠”出來,正因如此,他經常整夜不眠不休。為了保持清醒的精神狀態(tài),他甚至邊看書邊吃辣椒、鋼針發(fā)梳敲打大腿、冬天冷水洗臉……“每每遇到假期要經得起孤獨,任憑山水風光秀美、特色餐飲味好,我獨自坐家中閱讀、思考、寫作。”王小錫回憶,攻讀博士學位時,經常來回往返于南京與長沙之間,列車上的時間,他都不忍浪費,“有時來回一趟就能看完一兩本書,閱讀已經成為我的生活常態(tài)”。
在擔任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的12年中,學術和學科平臺建設始終是王小錫的業(yè)務主旋律,并取得了公認的“大滿貫”成就。學院由原來3個學院共有1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發(fā)展到涵蓋15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的2個二級學科博士授權點;由原來4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發(fā)展到26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國家重點學科和省級重點、優(yōu)勢學科、重點研究基地等應有盡有。近年來,他作為江蘇省優(yōu)勢學科帶頭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在教育部評估中獲得了“A”級。
創(chuàng)新
在學術上,王小錫一直堅持“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結合,力求有自己的理論思維和實踐價值。
在倫理學學科建設上,王小錫善于獨立思考,他在有關倫理學理論體系構建,尤其是道德概念理解和道德作用等許多問題上,有自己獨創(chuàng)的觀點,特別是關于經濟倫理及其道德資本研究方面更是獨樹一幟。
20世紀90年代,在西方經濟倫理學尚未影響我國之前,王小錫就試圖將經濟與倫理道德關系的研究朝學科方向發(fā)展。為此,他發(fā)表了我國第一本研究經濟倫理學體系的學術著作《中國經濟倫理學》和第一篇學術論文《經濟倫理學論綱》,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并論證了“道德生產力”“道德資本”等范疇,在學術界引起巨大反響。
“有經濟必有道德,離開了道德視角,經濟不可能被正確地理解和把握。”在王小錫看來,道德是真正認識經濟、發(fā)展經濟的必不可少的基礎性甚至核心要素。為此,他多次深入全國各地企業(yè)進行調查研究,構建了受到企業(yè)界贊譽的“道德資本”的實踐與評估指標體系,為企業(yè)培育“道德資本”提供了可操作的行動依據。
在強調“走進經典原著,才能弄懂馬克思主義”的同時,王小錫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從“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自覺結合,學術觀點求新求精。他一直認為,科學的道德就其功能來說,不僅要求人們不斷地完善自身,而且要求人們珍惜和完善相互之間的生存關系,促進社會和諧。這種功能應用到生產領域,必然會因人的素質尤其是道德水平的提高而形成一種不斷進取的精神和人際間和諧協(xié)作的合力,并因此促使貨幣和實物資本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作用和產生效益,企業(yè)因此獲得更多的利潤。
因此,道德也是資本。
多年來,王小錫的研究成果,具體回答了道德資本如何在企業(yè)經營過程中,作為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資本發(fā)揮其價值增值作用的問題。他認為:
第一,道德是提高資本增值能力的重要條件。在資本科學運動的過程中,道德能夠通過激活人力資本和有形資本促使價值增值。其一,道德能夠通過組織制度的道德化設計以及對人的潛能的激發(fā),盤活有形資產,實現(xiàn)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其二,道德還可以通過人的主觀能動性,不斷地物化并滲透在有形資本當中,進而獲得企業(yè)信譽和核心競爭力,形成資本存量,提高有形資產的附加值;其三,道德能夠通過對經濟主體品質、素養(yǎng)和境界的提升而激活人力資本,從而成為企業(yè)利潤增加乃至整個社會財富增長的資本性資源。
第二,道德是生產力精神要素之核心。道德能否成為資本,關鍵要看道德在經濟運行和企業(yè)發(fā)展中能否產生應有的作用力,形成獨特的經濟價值。生產力中人的因素是能動的,也是最為積極和活躍的因素,生產勞動是人的活動和物的因素有機結合的過程,是作為“主觀的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的實現(xiàn)過程。這就是說,生產力內涵人的精神因素,其中必然包含著人的道德素養(yǎng)和道德能力,這其實是生產力的核心精神要素。因此,道德也是生產力。
第三,道德是人性化產品設計和制造的靈魂。企業(yè)靠高質量的產品贏得市場,獲取利潤。然而,道德是高質量產品的重要保證,即是說,產品的特性,除了科技文化因素外,更重要的還取決于產品的道德性。在一定意義上說,道德是產品設計和制造的靈魂,道德對產品設計和產品質量起著決定性作用。忽視德性甚或缺少道德含量的產品最終是會減少甚至失去市場占有率。
第四,道德是縮短單位產品勞動時間的重要依據。當今社會,縮短單位產品(制造某種使用價值)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實現(xiàn)價值增值,不能忽視道德的獨特的重要作用。同樣,企業(yè)要獲得更多利潤和效益,縮短單位產品的個別勞動時間是關鍵,其中,道德同樣起著獨特的重要作用。事實上,單位產品個別勞動時間的縮短,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產品制造過程中的道德滲入。企業(yè)完全可以因勞動的積極性的提高與和諧協(xié)作精神的加強而縮短單位產品的個別勞動時間,增強企業(yè)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第五,道德是市場信譽之源。信譽是企業(yè)的生命,是企業(yè)產品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利潤不斷增加的重要依靠。然而,企業(yè)信譽的獲得不僅要靠產品的技術含量和文化品位,更要靠以誠信、責任為核心的企業(yè)道德水準。對于企業(yè)來說,用戶信任度的提高和信任感的持續(xù),往往取決于產品的道德含量和產品售后服務承諾的兌現(xiàn)程度。而企業(yè)在贏得市場信譽的同時不斷擴大市場占有率。
第六,道德是互聯(lián)網經濟的生存和發(fā)展前提。企業(yè)經營道德在今天互聯(lián)網時代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今天的資本運作不只是實物資本和貨幣資本的專利,道德資本也不僅僅體現(xiàn)在實物資本和貨幣資本的精神要素或精神作用上,互聯(lián)網把現(xiàn)實世界生產和銷售中的各種利益關系“電子化”或“虛擬化”,互聯(lián)網經濟、物聯(lián)網經濟以及智能經濟,改變著人際關系和人際利益關系的生存和發(fā)展模式,使得信譽、公正、平等、理性等道德要求成為利益和利潤多寡的重要原因。在互聯(lián)網和物聯(lián)網時代,道德作為資本顯得十分明顯??梢哉f,不講道德就不要想賺錢,要賺錢就必須講道德。
第七,道德是凝聚企業(yè)力量之關鍵。企業(yè)效益和利潤的高低取決于企業(yè)員工的認同度、忠誠度、勞動積極性和企業(yè)凝聚力,而企業(yè)員工的認同度、忠誠度、勞動積極性和企業(yè)凝聚力又取決于企業(yè)對員工的思想、情感、生活、交往等的關注度和關懷度,即決定于體現(xiàn)為人文關懷的企業(yè)道德管理水平。這就是說,企業(yè)發(fā)展并獲得良好效益需要“道德基礎”和“道德管理”,需要由此而形成的企業(yè)凝聚力。
綜上所述,道德能夠幫助企業(yè)獲得更多的利潤,也足以說明,道德也可以是資本。
當然,王小錫也指出,道德資本或作為資本的道德具有自身的邏輯邊界。提出和認同道德資本概念,既不是一種泛道德主義,也不是一種道德萬能論,而是指投入生產過程之中作為一種生產要素而客觀存在的道德形態(tài),生產活動的場域就是道德資本發(fā)揮作用的實際邊界。所以,從社會發(fā)展的宏觀意義上來看,說道德是一種資本,并不是要從道德上來粉飾資本、美化資本,甚或使道德淪為資本增值的偽善工具,而是強調道德可以而且應該為獲得更多效益和利潤發(fā)揮其獨特的作用。而且事實上,道德一方面充當資本的盈利手段,另一方面卻是對資本作“內在評判”。前者是強調在正當意義上獲取更多的利潤,后者是指資本在追逐利潤的同時,也在客觀上塑造著人本身,而這些由于人而被提升了的人類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反過來又會內在地成為約束資本負面效應的力量,也即對資本的“內向評判”。在這方面,道德資本的價值目的性較他類資本形態(tài)更為突出。這是因為,道德具有服務資本的工具理性,也具有約束資本的價值理性,從而可以促使資本運作趨于理性和正當,避免“資本邏輯”的無度擴張或者資本本性的非理性膨脹。
王小錫還指出,道德資本概念中的“資本”并非馬克思使用和論述的經典資本概念,而是“資本一般”視閾下的生產要素資本范疇,即社會道德能夠以其特有的引導、規(guī)范、制約和協(xié)調功能作用于生產過程,促進經濟價值增值。因此,從資本一般概念出發(fā),道德作為影響價值形成與增值的精神因素具有資本屬性。換言之,道德資本是體現(xiàn)生產要素資本的概念,是廣義資本觀下的資本概念。它不同于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中作為反映或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和經濟關系的本質的資本概念。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看來,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資本不是物,資本是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資本是經濟范疇,更是經濟關系范疇,它體現(xiàn)了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之間的壓迫與被壓迫、剝削與被剝削的雇傭勞動的關系。因此,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所論及的“資本”,其本身就是“不道德”的代名詞,王小錫所說的作為“資本一般”的道德資本與被馬克思批判的作為“資本特殊”的資本概念并不是一回事。
交流
作為我國當代經濟倫理學領域的開拓者和道德資本論的提出者,王小錫的諸多學術思想被學界同人跟蹤研究,不管是贊賞、認同,還是商榷,他的學術研究不斷給學界吹來新風,這是難能可貴的。
在幾十年的學術生涯中,王小錫先后主持了《中國經濟倫理思想通史》(重大)等6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經典作家關于意識形態(tài)、先進文化和道德的基本觀點研究》的首席專家之一,作為主要成員參與了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項目《倫理學》《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的教材編寫。
已故的中國倫理學會名譽會長羅國杰曾說:“從馬克思主義出發(fā),小錫同志研究倫理學尤其是經濟倫理學理論的問題,是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中國倫理學會會長、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萬俊人說:“經濟倫理學是當代最為突顯和重要的應用倫理學研究領域。王小錫教授躬身其中,耕耘有年,成果斐然,尤其是他提出并努力證成的‘道德資本’‘道德生產力’等關鍵性經濟倫理學概念,在國內外學界影響甚大。”中山大學章海山教授在發(fā)給王小錫的電子郵件中寫道:“在經濟倫理學術上的成就和突破,你在倫理學界始終在最前沿,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經濟倫理的深入研究,無人能及的。這不是溢美之詞,而是多年來關注的結論。”但在王小錫看來,這不僅是一種學界的鼓勵,更是自己肩頭沉甸甸的使命和責任。
“我們做學術,不僅要繼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成果,也要吸納外來的有益思想,更要有構建自身話語權的主動性。”隨著我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王小錫踏上了一條尋求中國話語體系的學術征程。1996年夏,他第一次出國,隨中國倫理學代表團赴韓國開展學術交流。
第一次站在國際舞臺上闡述自己的學術理論,王小錫不免有些顧慮。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發(fā)言引起不少學者的興趣。“演講結束后,學者們主動和我互動,紛紛希望加強交流。”那一刻,王小錫感受到經濟倫理學巨大的研究前景,也徹底察覺到構建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的重要性。
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特色和優(yōu)勢在于,能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國實踐。同時,在于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對此,從先秦儒家經濟倫理思想到如今市場經濟的倫理道德體系,王小錫剖析出中國傳統(tǒng)經濟倫理思想現(xiàn)代化轉變的整個脈絡。在其《道德資本與經濟倫理》(自選集)一書中,他這樣寫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僅僅是一種法制經濟,而且也必然是一種重視社會主義道德的經濟。”
2011年,倫敦舉行國際經濟倫理學學術大會,王小錫與眾多國際學術大腕同臺論道。在會議安排的學術演講上,他用中國話語、中國風格展示出中國創(chuàng)造的獨特的“道德資本觀”,讓世界目光再次聚焦。
在2016年召開的第六屆ISBEE大會上,王小錫對其獨創(chuàng)的“道德資本觀”再次進行深入闡釋,受到贊譽。2017年,領導行為學家西松、原日本經營倫理學會會長高橋浩夫等多位國際知名學者與中國學者再聚一堂,進行“道德資本與企業(yè)經營”的學術研討,將道德資本研究推向了更高的學術平臺。
在王小錫的學術生涯中,與國際知名學者的交流互動已逐漸成為習慣,美國哲學倫理學家艾倫·吉伯德和經濟倫理學家喬治·恩德勒、德國經濟倫理學家彼得·科斯諾夫斯基等,都曾與他展開過細致深入的交流。
在學術交流中,王小錫的經濟倫理與倫理經濟研究,尤其是道德資本理論的探索逐步趨向完備與完善。他的《中國傳統(tǒng)經濟倫理思想》一書被翻譯成韓文出版,《道德資本研究》作為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經專家評審批準的首批外譯著作立項翻譯出版,現(xiàn)已譯成英文、日文、塞爾維亞文,在海外出版發(fā)行。更可喜的是,《道德資本研究》(英文版)獲第十四屆輸出版優(yōu)秀圖書,《道德資本研究》(塞爾維亞文版)獲第十六屆輸出版優(yōu)秀圖書,《道德資本研究》(英文版)獲版權輸出獎勵計劃。近期,英文版《道德資本論》正式出版,并向全球發(fā)行,《道德資本論》德文版和泰文版也即將在海外出版發(fā)行。
“讓世界了解我們,讓自己走出國門,這是學術交流乃至相互汲取學術營養(yǎng)的最好路徑。”在王小錫看來,國際學術交流不僅在于學術信息的互換、學術理念的相互啟發(fā),更在于學術風格、學術境界的相互影響。“中國倫理學只有堅持‘頂天立地’的學術戰(zhàn)略思想,真正體現(xiàn)中國話語、中國風格、中國特色、中國氣派,才能真正成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之林的顯學”。
責任
“我首先是一個老師,然后才是一個學者。”王小錫說,教師永遠是他的“第一身份”,他的“第一責任”就是將學生培養(yǎng)成人、成才,“只有把該傳承的傳承下去,把年輕人都培養(yǎng)出來,才算不辜負作為教師的使命。”
在王小錫看來,為學和為人是一體的,成才與成人更是一致的,他由此寫下了許多“道德箴言”:“道德之美乃人生最美之美。”“自尊、自信、自強;理解、信任、互助,乃立身處事法寶。”在學生們眼中,王小錫的倫理學課就如同人生哲學課,既傳授知識,又潤澤人心。
在王小錫的課堂上,說話最多的永遠不會是他自己。“王老師經常在課堂上和我們討論為人處世的道理,教我們以德立世的行為準則。”王小錫的學生、南京師范大學博士后陶濤感慨:“王老師的課堂有一種‘魔力’,總能激發(fā)我們的興趣,以及研究的熱情。”
在教學中,王小錫始終堅持“以問為導,寓教于學”,“他就像主持人一般構建出大的框架,然后讓學生自己去填充內容。這種模式深受學生們的喜愛與歡迎。”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主任曹孟勤說。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幾十年的教學生涯中,王小錫始終保持著高昂的學習熱情。因為責任,所以專注。他秉持著對學生負責、對學科負責、對社會負責的態(tài)度,已經或正在培養(yǎng)的研究生有178人,其中博士生51人,在這些弟子中,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大有人在。
在學生們面前,王小錫從不擺架子,他信奉“三人行,必有我?guī)?rdquo;,樂意與學生交流,學生思想觀念的閃光點總會引起他的關注?;诖?,年近古稀的王小錫在課堂上仍然面容和藹,精神矍鑠。
“美之道德乃世上難得之德,道德之美乃人間最美之美,美之德或德之美乃人生必備之生活要素,需要好好培育。”王小錫總是這樣告誡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他樂觀豁達、寬厚仁慈,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盡到努力,順其自然,修煉德性,善待人生”。
對待學術質疑,王小錫總以謙遜、恭謹、自信的態(tài)度與之討論。年近古稀,他更多了幾分從容與鎮(zhèn)定。他在《漫談人生境界》一文中寫道:“人生境界高低不在事大事小之分。事大事小不是人生境界的分水嶺,人生境界體現(xiàn)在對立身處事之應該的認識和踐行程度。”
王小錫認為,做人的最高道德境界應是“慎獨”,最完美表現(xiàn)是“誠善”。為人處事是一門學問,然“慎獨”與“誠善”二者尤不可缺。他反復說,做事做學問與做人是一致的,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首先要做一個厚道之人。
回想起自己的學術人生,王小錫欣慰地說,他這一輩子有兩件幸事,一是培養(yǎng)了一批優(yōu)秀的弟子,二是形成了在國內乃至國際有一定影響的學術研究成果。正是這兩件幸事,王小錫道出了一名中國學者的使命和擔當。
(鄭屹揚,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