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網絡公共領域已經成為社會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和網民表達利益訴求、維護公共利益的重要平臺,主體獨立性消解、網絡交往理性缺失、網絡空間公共性弱化,是當前亟待破解的三大問題。構建網絡公共領域新秩序,要秉承正確的網絡空間治理理念,加強網絡公共領域法治建設,引導其健康有序發(fā)展。
【關鍵詞】網絡公共領域 網絡治理 網絡秩序
【中圖分類號】G206.3 【文獻標識碼】A
網絡公共領域生成的技術前提、社會土壤及重要保障
網絡空間是社會空間在互聯(lián)網世界的發(fā)展和延伸,也是人類在互聯(lián)網語境中構建的重要精神家園。當網絡傳播與市民社會、民主政治等領域結合在一起時,就形成了網絡公共領域。隨著以交互性、即時性、多元化為基本特征的新媒體的出現(xiàn),網絡公共領域被賦予了更多自由化、理想化的色彩。
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是網絡公共領域得以形成的必要前提。近年來,移動互聯(lián)網得到了廣泛普及,網民規(guī)模不斷擴大。根據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的第43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8.29億,普及率達59.6%,較2017年底提升3.8個百分點,全年新增網民5653萬。我國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8.17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lián)網的比例高達98.6%,全年新增手機網民6433萬”。顯然,網絡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必然會推動網絡公共生活的多元化發(fā)展。
民主化和市場化是網絡公共領域得以形成的社會土壤。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力推動了社會的發(fā)展,為社會公共領域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和環(huán)境。如今,社會組織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參與社會治理、維護公共秩序等方面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例如民間慈善組織、環(huán)保組織、中介組織等,均成為促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在這一過程中,公眾的權利意識、公共意識、責任意識也在逐步增強,越來越多的民眾紛紛參與到了社會公共生活之中,自覺維護公共秩序,使網絡公共領域得到了極大的拓展和延伸。
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為網絡公共秩序的建構提供了重要保障。公共領域的出現(xiàn)是政治民主化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我國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形成了良好的社會秩序。在這一背景下,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活躍度與日俱增。
主體獨立性消解、網絡交往理性缺失、網絡空間公共性弱化,是當前亟待破解的三大問題
隨著信息技術革命的日新月異,互聯(lián)網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然而,互聯(lián)網是一把雙刃劍,其中的網絡安全威脅和風險也會隨著網民規(guī)模的擴大而不斷增加,由此出現(xiàn)了主體獨立性消解、交往理性缺失、社會公共性弱化等一系列問題。
主體獨立性消解。網絡公共領域是獨立于政治領域、商業(yè)領域的中間地帶,也是互聯(lián)網技術和市民社會蓬勃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在網絡公共領域中,網民可以自由交流觀點,針對各類事件等發(fā)表意見、提出建議。但網絡公共領域建設是以參與主體的獨立性為基本前提的,一旦受到外部噪音或負面思潮的干擾,網民就很可能偏聽偏信,走向非理性的一端。從總體上看,網絡公共領域尚未完全擺脫商業(yè)利益的誘惑,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網絡媒體的獨立性、公正性,以及網民對社會現(xiàn)象、網絡事件的認識和判斷。
網絡交往理性缺失。著名哲學家哈貝馬斯認為,交往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取信的活動,遵循“主體—主體”的交往規(guī)則,平等互信的交往活動有更深遠的人本主義價值。其中,交往理性是達成交往共識的重要前提。如今,喧囂的網絡社會往往缺少交往理性和交往規(guī)則,情緒化表達、極端化言論充斥于網絡社交平臺;一些網絡媒體以狂轟亂炸的方式傳播碎片化乃至虛假信息,以各種方式吸引受眾眼球;有的網絡內容生產者認為“語不驚人死不休”,淪為不折不扣的“標題黨”。如此一來,網絡空間極易變成眾聲喧嘩的“狂歡場”,客觀理性的聲音將會越來越少。
網絡空間公共性弱化。網絡公共領域以討論公共議題、遵循公共道德、維護公共利益等為基本特征,如果喪失了這些特征,網絡公共領域就可能被異化。在自媒體高度發(fā)達的網絡社會,抖音、梨視頻、微信、快手等成為廣受歡迎的網絡社交平臺,網絡空間呈現(xiàn)出私人化、圈層化的發(fā)展趨勢。人們基于不同的興趣愛好、利益關系結成相對閉塞的“圈子”,圈外之人一般難以進入,由此帶來了網絡空間公共性弱化的問題。
秉承正確的網絡空間治理理念,加強網絡公共領域法治建設,引導其健康有序發(fā)展
網絡公共領域新秩序的建構過程,是網絡空間治理不斷走向深化的過程,也是政府、社會、個人共同參與網絡治理的過程。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強互聯(lián)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就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因此,要推動網絡公共領域新秩序的建構,就要一一破解主體性消解、理性缺失、公共性弱化等問題。
第一,秉承正確的網絡空間治理理念。網絡公共領域新秩序的建構,離不開正確的治理理念,而建立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礎上的價值取向,能夠有效推動網絡公共空間的秩序建設,維護網絡公共領域的公共性、正義性、獨立性等。同時,也要推動網絡自律機制建設,引導新聞網站、網絡社交平臺的互聯(lián)網從業(yè)人員自覺提升職業(yè)素養(yǎng)和道德素養(yǎng),推出更多積極向上的優(yōu)秀產品,引領網絡社會風尚,打造健康向上的網絡精神高地。
第二,加強網絡公共領域法治建設。網絡公共領域具有虛擬性、超時空性等特征,為人們的自由表達提供了途徑。但是,網絡空間從來都不是“法外之地”,我們要從維護國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高度加強網絡內容建設,使全媒體傳播在法治軌道上運行。首先,要加強網絡公共領域法治建設,提高網絡公共生活的法治化和規(guī)范化程度,使網絡活動有法可依。同時,應對相關法律法規(guī)進行修訂和完善,提高其配套性、可執(zhí)行性等。其次,要嚴厲打擊網絡謠言、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整治色情暴力、虛假宣傳、低俗庸俗等內容,提高網絡公共領域的規(guī)范化程度。
第三,引導網絡公共領域健康有序發(fā)展。主流媒體應在網絡公共秩序建設中發(fā)揮積極作用,引導網絡公共生活和網絡文明建設,及時提供更多真實客觀、觀點鮮明的信息內容,掌握輿論場的主動權和主導權。在遇到網絡事件、突發(fā)問題時,各大媒體應當妥善應對、敢于發(fā)聲、善于發(fā)聲,正確引導網絡輿論的發(fā)展走向,為網絡空間營造良好氛圍。
201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全媒體不斷發(fā)展,出現(xiàn)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tài)、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fā)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zhàn)。我們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fā)展,使主流媒體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在互聯(lián)網廣泛普及的今天,網絡公共領域已經成為社會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和網民表達利益訴求、維護公共利益的重要平臺,我們應積極推動網絡公共領域新秩序的建構,將其打造成生態(tài)良好、健康有序的精神家園。
(作者為海南大學黨委宣傳部講師)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fā)展 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共同思想基礎》,新華網,2019年1月25日。
②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2017年10月27日。
責編/王妍卓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chuàng)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