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中國品牌 > 品牌智庫 > 正文

章丘鐵鍋與“雙立人”

如果缺少有足夠吸引力的民族品牌,讓消費升級升到了海外代購、國際品牌上,中國制造不僅會失去“主場”之利,還會陷入市場空間愈發(fā)緊縮的被動境地

前不久,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播出帶紅了一款產品——章丘鐵鍋,一時間銷量猛增,求購者絡繹不絕。不少人感慨,只要把這“三萬六千錘、一錘也不少”的工匠精神發(fā)揮到極致,中國制造肯定能出類拔萃、站上高端。

能從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章丘鐵鍋無疑是幸運的。但反過來講,若非在熱門電視節(jié)目中亮相,它可能至今依舊默默無聞。與它的“瞬間爆紅”不同,近年來德國廚具品牌“雙立人”在中國的銷售可謂穩(wěn)步升溫——就算產品價格比超市平價商品高出10倍,依然阻擋不住大量消費者的購買熱情。這背后,既是讓消費者卸下防備的穩(wěn)定質量,也是百年經營積淀下的良好口碑,而這就是品牌的力量。

創(chuàng)品牌、樹名牌,是企業(yè)做大做強的有效路徑,更是當前中國制造實現高質量發(fā)展的當務之急。在人均國民總收入已經超過8000美元的當下,國內的市場需求會持續(xù)擴大,消費加速升級,中國制造也迎來由大到強的寶貴機遇。然而,如果缺少有足夠吸引力的民族品牌,讓消費升級升到了海外代購、國際品牌上,那么中國制造不僅會失去“主場”之利,還會陷入市場空間愈發(fā)緊縮的被動境地。要抓住契機、避免被動,惟有“來一場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

品質革命,根基在于質量,難點則在于品牌。這些年來,我國制造業(yè)企業(yè)對產品研發(fā)、技術創(chuàng)新、生產管控愈發(fā)重視,各行業(yè)產品的質量提升有目共睹。然而,對于品牌建設,認識可能就沒那么一致了。在沿海地區(qū),一些服飾類企業(yè),原本有意在代工多年后經營自己的品牌,無奈此舉投入大、見效慢,索性回頭干起貼牌、繼續(xù)寄人籬下。

對于企業(yè)來說,是代工還是創(chuàng)牌,是經營高端品牌還是瞄準大眾市場,都有權自主選擇。但對整個中國制造而言,要邁向價值鏈中高端,還真得有那么一批在世界上叫得響的“先行者”品牌,從而助力集體形象的提升和競爭力的增強。近年來,高鐵、核電等“中國名片”揚帆遠航、享譽海外。相比這些大國重器,消費品品牌的崛起其實更容易左右國內外消費者對中國制造的判斷。遺憾的是,當前我們叫得響的消費品品牌還是少了些,且多集中于電子電器這一領域。

樹品牌為何如此之難?背后的原因很復雜,從產品的設計、研發(fā)、生產到市場營銷、投放廣告,再到塑造企業(yè)形象、履行社會責任等等,哪個環(huán)節(jié)有明顯短板,企業(yè)都很難把品牌叫響。但站在企業(yè)外部來看,原因卻又很簡單——仍以質量上乘的章丘鐵鍋為例,此次走紅之后,本有機會乘勢而上,但無奈當地生產企業(yè)眾多、行業(yè)集中度低,加上一些不良企業(yè)趁機干起仿制和假冒的營生,很短時間內,市場上的產品優(yōu)劣難分、真假難辨,絆住了品牌的馬腿。反觀“雙立人”所在的德國,誰都敢拍著胸脯告訴你,“在我們這里,你不可能買到假貨”,單這一點,我們就還有差距。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營造一個有利于品牌建設的良好市場環(huán)境,是力除中國制造頑疾之急需,也是品質革命起始之關鍵。讓違反市場規(guī)則的人得到應有的嚴厲懲罰,那些尊重市場規(guī)則、有意愿好好做品牌的企業(yè)才能得到正向激勵,才有可能從摸爬滾打中摸索出成功之路,我們這個制造大國也才可能實現從章丘鐵鍋到“雙立人”的跨越,從而真正分享到消費升級的巨大紅利。

[責任編輯: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