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chuàng) > 正文

民族主義思潮的理性與非理性

核心提示: 2017年國內民族主義思潮在關切國家和民族利益以及認同民族文化等方面表現(xiàn)出更加理性和自信的精神面貌,但仍然有一些不理性、不成熟的方面。面對民族主義思潮正反雙重特性,我們要積極引導,防范和化解其非理性因素帶來的不良后果。另外,還要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增強網絡輿情研判和引導能力。

【摘要】2017年國內民族主義思潮在關切國家和民族利益以及認同民族文化等方面表現(xiàn)出更加理性和自信的精神面貌,但仍然有一些不理性、不成熟的方面。面對民族主義思潮正反雙重特性,我們要積極引導,防范和化解其非理性因素帶來的不良后果。另外,還要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增強網絡輿情研判和引導能力。

【關鍵詞】民族主義思潮  國家利益  民族自信    【中圖分類號】C955    【文獻標識碼】A

2017年,國內民族主義思潮圍繞國家主權安全、國家統(tǒng)一、文化自信和海外人員言行遭遇等主題呈現(xiàn)出新的動向和特點。

聚焦主權安全

國家利益的受損往往會使國內民眾掀起民族主義情緒和思潮,如2016年的“南海仲裁案事件”和“薩德事件”等。2017年,涉及國家利益特別是領土主權安全的事件依然是國內民族主義思潮涌現(xiàn)的導火索,如中印洞朗對峙事件、朝核和薩德問題等。

2017年朝核和薩德問題是2016年矛盾的延續(xù)和深化。2017年以來,朝鮮半島局勢一有新態(tài)勢,中國民眾就會在網絡上作出回應。絕大多數國內民眾站在國家安全利益的角度,對朝鮮、韓國和美國的有關行為表達了強烈譴責和不滿。國內民眾對待朝鮮的態(tài)度是認為其不顧聯(lián)合國安理會決議屢次進行核試驗,威脅中國東北安全;對待韓國的態(tài)度是認為其不顧中方嚴正交涉依然引進和部署“薩德系統(tǒng)”,對中國戰(zhàn)略安全構成直接威脅;對待美國的態(tài)度是認為其在東北亞拉動韓國、日本進行聯(lián)合軍事演習,攪動東北亞和平穩(wěn)定局面。可以看出,在朝鮮半島問題上,國內民族主義者與中國政府的立場是基本一致的,也給中國政府的外交政策提供了民意上的支持。在民族主義情緒的涌現(xiàn)下,赴韓游客明顯減少,一些民眾發(fā)表“國家面前無偶像”等類似言論。中國外交部在回應國家限制中國民眾前往韓國旅游的指責時就指出,中韓交流合作要有相應的民意基礎和輿論氛圍。

印度成為2017年國內民族主義者的主要指責對象。中印洞朗對峙事件引燃了中印兩國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印度國防部長發(fā)表所謂“2017年的印度和1962年的印度已經完全不同了”的言論。同樣,我國互聯(lián)網平臺上也充斥著民族主義的聲音。一方面,民眾因為中國政府、軍隊以及黨報的密集強硬發(fā)聲而歡欣鼓舞,支持中國政府和軍隊采取強硬措施好好教訓印度;另一方面,又因為中國政府一再釋放善意、保持克制以及沒有切實舉措而指責中國政府懦弱,對此表達失望和不滿。

中國自近代以來被西方列強侵略,遭受侵略和凌辱,中國民眾由此形成了“受害意識”。每當他國做出挑戰(zhàn)我國領土主權以及威脅我國安全的行動,就會激起國內民眾的“受害意識”,從而形成強大的民族主義思潮。在這種情況下,民族主義往往與民粹主義交織在一起,一些民族主義者通過翻出歷史舊賬以及發(fā)表極端言論等方式,掀起國民仇恨,形成“人人喊打”的局面,試圖脅迫政府采取強硬態(tài)度,給政府制定對外政策造成巨大壓力,可能影響國家整體戰(zhàn)略安排。而當政府的舉措和行動不能遂其意時,民族主義又將矛頭轉向政府。

合作與發(fā)展已成為當今國與國之間關系的主題。因而,在兩國出現(xiàn)糾紛和爭端時,民族主義尤其是兩方的民族主義都一味以本民族利益為導向,反而會進一步激化兩國之間的矛盾,無益于問題的有效解決,也不利于長期的信任與合作。

聚焦國家統(tǒng)一

近幾年,兩岸關系和香港“一國兩制”實施出現(xiàn)了一些新情況,牽動著大陸(內地)民族主義者的神經。

2017年,蔡英文領導的民進黨在處理兩岸關系問題上總體保持克制,不過仍有不少小動作,引起了大陸民族主義者的關注。這一年,蔡英文主要從機構變革、文化臺獨和“去蔣”三個方面進一步實施“去中國化”:廢除了擁有近九十年歷史的“蒙藏委員會”,修改中小學課綱等。面對蔡英文和民進黨的“去中國化”行徑,大陸民眾紛紛指責民進黨“倒行逆施”,有民眾認為要對民進黨“面上臺獨”不成、轉而進行“面下臺獨”的活動給予足夠警惕。另外,蔡英文12月11日接見“美國在臺協(xié)會”主席莫健時指出“臺灣是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戰(zhàn)略的相關方,可以在這個區(qū)域作出更多的貢獻”。對于蔡英文的言論和企圖“挾洋自重”的行徑,大陸官方和民間均指責其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在臺灣問題上,2017年發(fā)生在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地區(qū)獨立事件也使許多民眾在網絡上紛紛譴責西方國家的雙重標準,更進一步表達了堅守自己的立場、堅定推進祖國統(tǒng)一的決心和意志。

香港自“占中事件”之后,“港獨”言論和行為一直非?;钴S。2017年9月4日,香港中文大學校內出現(xiàn)許多帶有“港獨”字眼的海報和橫幅,5日晚,一名內地女生撕下“港獨”海報,與蹲點的記者和“港獨”學生激辯民主,怒斥張貼“港獨”海報的所作所為。內地民眾得知該事件后,紛紛聲援內地女生,稱贊她英語流利、思維敏捷,撕開了“港獨”假民主的面目,勇氣可嘉。同時網民對“港獨”分子占領墻面、貼出挑釁基本法的言論以及語言粗穢的謾罵表示失望和不滿,要求校方嚴懲“港獨”分子,并認為香港的政府和教育界應當好好反思。

2017年12月16日,香港港專學院發(fā)生“港獨”學生侮辱國歌事件。該校在當日舉行畢業(yè)典禮,校方在事前已公布典禮中播放國歌的相關規(guī)則,但仍有兩名應屆港專畢業(yè)生在奏唱國歌環(huán)節(jié)沒有起立,后被校方要求離場。港專校長陳卓禧在典禮結束后與涉事學生進行對話,指出港專是一所愛國愛港的學校,這是沒有任何妥協(xié)余地的,即使在殖民地時代也沒有退縮,認為學生要尊重這一場合和學校立場。消息傳到內地,民眾紛紛為這一充滿正義感的校長點贊,認為他的回應擲地有聲、鏗鏘有力。

當前中國,民族主義從民族復興、民族團結出發(fā),表現(xiàn)出維護祖國統(tǒng)一、反對民族分裂的強烈意愿,這一點與愛國主義是相通的。但民族主義往往還帶有許多非理性、情緒化的極端言論表達,特別是今天大陸(內地)的發(fā)展擁有了對臺灣和香港的絕對優(yōu)勢下,一些民族主義者開始反過來譏諷、嘲笑甚至敵視臺灣和香港,需引起重視。

聚焦文化自信

2017年激發(fā)民眾強烈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凸顯民族文化自信、抵制西方文化滲透的事件主要有《戰(zhàn)狼2》的熱映、外國人評選中國的“新四大發(fā)明”、十九大前多部大型政論紀錄片的播放、央視推出《國家寶藏》節(jié)目等。

《戰(zhàn)狼2》自2017年7月27日上映以來,接連打破多項華語票房紀錄。影片上映正值中印邊界沖突,進一步激發(fā)了國內民眾民族主義情緒,街頭巷尾人們討論《戰(zhàn)狼2》的話題不斷?!稇?zhàn)狼2》“殺我國人者,皆我天敵”延續(xù)上一部《戰(zhàn)狼》“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霸氣口號,讓民族主義者精神振奮。特別是影片的最后,主人公帶領華資工廠的員工撤離途中,手舉五星紅旗穿過交戰(zhàn)區(qū),武裝分子主動停火讓他們安全通過,這一幕讓觀眾熱血沸騰,也讓民眾感到深深的自豪感。

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和印刷術是我們引以為傲的古代四大發(fā)明,2017年5月,來自“一帶一路”沿線的20個國家的青年評選出了中國的“新四大發(fā)明”: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這些創(chuàng)新讓世界驚嘆,也引起了國內民眾普遍的自豪感。“購物點鼠標、付賬刷手機、旅行坐高鐵、掃碼騎單車”,民眾享受著科技創(chuàng)新帶來的便利和福祉,紛紛為祖國的科技進步點贊。

黨的十九大召開前夕,央視推出系列紀錄片,如《輝煌中國》、《將改革進行到底》、以“厲害了我的國”為主題的大型內容紀錄片等,全面反映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統(tǒng)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上取得的巨大成就。這些紀錄片在國內引起極大反響,網友紛紛以“厲害了我的國”跟帖評論,流露出對祖國由富而強的自豪感。

另外,2017年12月初央視播映的《國家寶藏》通過對國寶進行前世今生的演繹和講述,讓觀眾在歷史與現(xiàn)實中充分感悟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魅力。節(jié)目播出后受到廣泛好評,民眾對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無不驚嘆和贊美,紛紛用“此生無悔入華夏”來表達自己作為炎黃子孫的驕傲。

2017年世界各地爆發(fā)多起恐怖襲擊事件,世界被恐怖襲擊陰霾籠罩。面對這樣的情景,國內民眾紛紛感嘆“我們不是生在和平的年代,而是生在和平的國家”,都為祖國的和平穩(wěn)定、繁榮昌盛感到驕傲,也更加堅定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

民族自信是指一個民族對自己歷史文化的認可、對自己民族取得成就的自豪以及對自己國家發(fā)展前途的信心。近代以來積貧積弱的舊中國被列強侵略欺侮,中國民眾一直被“民族自卑感”所困擾。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的成就震驚世界,這也讓很多民眾的心態(tài)發(fā)生了改變,開始以一種自豪的態(tài)度來看待自己民族的文化和成就。

聚焦海外人員言論與行為

中國出國留學人員的言行及海外遭遇成為引燃國內民族主義思潮的一個新焦點。2017年5月21日,中國留美學生楊舒平在馬里蘭大學畢業(yè)演講時稱自己家鄉(xiāng)昆明的空氣質量很差、中國的空氣骯臟不堪,而且缺乏自由,而鼓吹美國的空氣“又甜又鮮”,充滿自由的氣息。楊舒平這一“辱華演講”傳入國內,立即在國內掀起巨大輿論風暴。一時之間,譴責楊舒平及其言論的聲音充斥網絡,用“媚外”甚至“跪舔”等詞形容她,許多網民無法容忍其對祖國的詆毀,有些網友對楊舒平進行了人肉搜索和人身攻擊。

另一個在美女留學生的遭遇也引起了國內民族主義者的積極關注。2017年9月18日,一中國女性公民在亞特蘭大被其白人男友殺害。國內民眾得知該案件消息后,紛紛在網上留言要求美方盡快緝拿嫌犯,予以嚴懲。也有一些民眾甚至表達“該女留學生不值得同情,為什么一定要找外國男友”等言論,表現(xiàn)出狹隘民族主義情緒。

2017年國內民族主義思潮在關切國家、民族利益和認同民族文化等方面表現(xiàn)出更加理性和自信的精神面貌,但仍然有一些不理性、不成熟的方面。有國外學者對此指出,中國民族主義是一種“面子民族主義”,即它具有對任何藐視中國尊嚴的行為的敏感性,具有運用“勝利者”和“受害者”的雙重話語解讀與“他者”互動的歷史與現(xiàn)實摩擦、以保存國家“面子”和尊嚴的習慣。面對民族主義思潮正反雙重特性,我們要積極引導,防范和化解其非理性因素帶來的不良后果。另外,當前網絡已成為民眾發(fā)聲的主要平臺,我們還要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增強網絡輿情研判和引導能力,積極化解非理性言論。

(作者為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馬亮亮對本文亦有貢獻)

【參考文獻】

①何星亮:《民族主義釋義》,《人民日報》,2017年6月26日。

責編/宋睿宸    美編/李祥峰

[責任編輯:宋睿宸]
標簽: 非理性   民族主義   思潮   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