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 網(wǎng)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chuàng)精品 > 理論動態(tài) > 正文

無私者方能無畏

“天下為公”這一偉大思想,在我國很早就被提出來了。《禮記·禮運》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種思想為后世眾多的仁人志士所繼承和發(fā)展。清代康有為認為:“蓋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所能私有之。”也就是說,作為統(tǒng)治者,是公正無私,還是一切“以我為中心”,其結(jié)果必然會導致民心的向背。所以,圣賢哲人們對“公正無私”精神向來都推崇備至。

“公者千古,私者一時”。秉公道,棄雜念,去私心,做到公而忘私、大公無私,這是從政為官者必備的素質(zhì)。事實也是如此,凡事出以公心,矛盾糾紛就少;凡事出以私心,麻煩問題就多。公道自在人心,老百姓對于為官者的做派自有公允的評判,正所謂“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時”。榆次老縣衙有一副對聯(lián):“大其牖,無光入;公其心,萬善來。”意思是說窗戶開得大,陽光就享受得多;凡事秉持公心,各種善念善舉就會出來。而私利則能使人喪失原則,喪失立場,“利令智昏”。現(xiàn)實生活中,有的干部之所以作風敗壞、以權(quán)謀私、貪贓枉法,甚至到了欲壑難填的地步,根子就是一個“私”字。很顯然,私與公勢不兩立,凡為官行私者必不公。因此,秉公要求“守正”與“去私”。

無私才能無畏,無畏才能擔當。共產(chǎn)黨干部手中的權(quán)力是人民賦予的,應(yīng)該也只能用來為人民謀利益。如果心存私心私情私利私名,用公權(quán)為自己辦私事,想問題辦事情就一定會畏首畏尾、瞻前顧后,甚至為自己打小算盤、安排退路,而這樣的干部是不可能有勇氣在關(guān)鍵時刻敢于亮劍、在是非面前堅守立場、在困難面前不退縮的。相反,心底無私天地寬,一個干部如果對黨的事業(yè)懷有堅定的信念,把人民利益看得比天還要高,真正樹立了正確的權(quán)力觀事業(yè)觀利益觀,就會不為私欲所動,不為私情所困,不為私利所為,就會充滿開拓進取、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勇氣和智慧,就能大有作為。在這方面,毛澤東、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是我們學習的楷模。毛澤東講,中國必須獨立,中國必須解放,中國的事情必須中國人自己做主。他從不考慮自己的私利,他考慮的是中華民族的解放與復興。鄧小平講,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他在歷史的關(guān)鍵時刻敢于做出果斷決策,開創(chuàng)了改革開放的偉業(yè)。

作為黨的干部,就是要講大公無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也只有常懷天下為公之心,時刻裝著民族和人民的利益,拋棄私心雜念,把欲望關(guān)進自律的籠子,才能無畏、從容,才能大膽改革,才能不出事、干成事。

[責任編輯:趙斯昕]
標簽: 方能無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