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8日,超級臺風“海燕”在菲律賓中部登陸,對其造成嚴重影響,菲律賓的許多地區(qū)電力、通訊中斷,空中和海上交通全面癱瘓,數(shù)千人死亡,百萬人疏散避難。災害發(fā)生后,歐盟迅速啟動應急響應機制(EUCP),向菲律賓提供緊急援助,通過該機制,比利時、德國、匈牙利、英國、法國、德國、瑞典等國分別派出醫(yī)療、凈水、搜索和救援、通訊、評估等專業(yè)隊伍,并向災區(qū)運送帳篷、食品等應急物資,與此同步,歐盟還向菲律賓政府提供300萬歐元的人道主義緊急援助資金。近年來,2004年印度洋海嘯、2005年卡特里娜颶風、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海地大地震、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和非洲之角饑荒等重特大突發(fā)事件都可以看到歐盟的身影。目前,加強和加快對全球各類突發(fā)事件的應急響應是歐盟共同安全和外交政策的重要內容,也是歐盟擴展全球影響力的重要形式。近年來,歐盟從體制、機制、隊伍等方面大力加強其全球應急響應能力建設。
改革應急響應體制歐盟自成立以來,一直把提升包括人道主義物資援助、應急救援隊伍派遣等在內的全球應急響應能力作為其發(fā)揮全球影響力的有效渠道,并作為在聯(lián)合國體系中發(fā)揮關鍵角色的重要途徑。1999年在完成土耳其大地震救援后,歐盟評估和總結其應急救援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要進一步整合成員國應急資源,以加強各成員國間在應急響應工作中的協(xié)調。隨后,根據(jù)2001年歐盟理事會的決議,歐盟確定了要進一步整合內部資源,實現(xiàn)各類有關政府服務部門、工作網(wǎng)絡和系統(tǒng)、專業(yè)人員與歐盟機構在協(xié)調和指揮方面相統(tǒng)一;同時強調各成員國要組成最優(yōu)組合,利用其獨特的結構、多國工作人員以及全方位的網(wǎng)絡來加強成員國之間的應急響應合作。2012年9月25日,歐盟發(fā)布的《關于歐盟人道主義救助和民防保護執(zhí)行的2012年年度報告》提出,要進一步提升歐盟在全球的應急響應能力。
目前,歐盟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道主義援助體。1992年,該委員會的歐洲共同體人道主義辦公室(簡稱ECHO)成立,長期向世界各地沖突和災難中的受害者提供人道主義援助。2010年以來,歐盟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涉及管理機構的調整,合并了歐盟人道主義辦公室和民防保護兩個重要部門,建立了歐盟人道主義和民防總局(簡稱DG ECHO),把歐盟內外部的應急資源和歐盟長期以來針對外部的人道主義救援工作有效結合起來,為歐盟實現(xiàn)人道主義和民防工作的整合奠定了堅實的體制基礎。截至2013年6月,歐盟人道主義和民防總局總部人數(shù)已經(jīng)達到302人,能夠在短時間向歐盟以外派遣145名專家進行援助;另外在全球38個國家和地區(qū)設有44個辦事處,并擁有460名海外工作人員。從統(tǒng)計來看,歐盟應急響應制度在2012年共啟動了38次,其中31次與自然災害有關,另外7次涉及人為災害(如爆炸、建立難民安置營、海上污染等);在歐盟內部啟動了16次,對歐盟以外的國家和地區(qū)啟動了22次。為適應歐盟在全球應急響應的需要,2012年歐盟大規(guī)模追加預算到13.44億歐元。
完善快速響應機制建立適應全球快速響應的機制是歐盟提高全球應急響應能力的關鍵環(huán)節(jié)。2003年,在建立歐盟條約和建立歐洲原子能委員會條約,以及2001年10月23日歐共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的2001/792委員會決議的基礎上,為了加強應急響應機制(簡稱EUCP,也譯作“歐盟民事保護機制”),歐盟要建立共同體的應急信息溝通機制,該機制包括使用和分享成員國最新的、可用的資源信息,以便在應急響應中更好地使用這些資源;同時,為了服務成員國和歐盟委員會,建立了監(jiān)控和信息中心(MIC),能夠每天24小時的值班,并能夠在成員國之間開展應急協(xié)調。為進一步完善應急響應機制,2013年5月15日,歐盟正式啟用了應急響應中心(ERC),歐盟主席巴羅佐在啟動儀式上稱其為“歐盟應急響應運作的核心”,ERC取代和升級了以前的監(jiān)測和信息中心的功能,能夠開展在全球不同時區(qū)、多個區(qū)域開展應急響應,ERC擁有各類應急專家,并應用了最新的衛(wèi)星圖像分析系統(tǒng)、預警和傳輸系統(tǒng)等管理工具,大大增強了應急監(jiān)測和信息研判能力。截至2013年9月,共有32個國家(其中四個為歐盟外國家)加入了歐盟應急響應機制,以促進更好的應急響應工作。
另外,歐盟高度重視與全球從事人道主義救援的非政府組織之間建立固定的合作機制。歐盟注重發(fā)揮在聯(lián)合國體系中的作用,并通過建立歐盟外部的伙伴關系,努力建立更加具有包容性的應急響應機制。目前,歐盟人道主義和民防總局有超過200個合作伙伴(包括14個聯(lián)合國機構、191個非政府組織和3個國際組織的合作)。通過與這些人道主義組織建立合作機制,有利于歐盟大幅提高應急響應的效率,特別是在巨災發(fā)生后能夠讓援助資金和人員迅速部署到最需要幫助的地方。歐盟一直在醞釀支持建立志愿者組織,目前歐盟正在起草歐盟支持應急志愿者的法令,積極培訓歐盟以外的應急志愿者,并支持他們在非歐盟國家開展人道主義行動,進而增強歐盟外部國家的抗災力和應急能力。
構建應急響應模塊構建快速應急響應模塊是歐盟提高全球應急響應能力的重要基礎,加強構建應急響應模塊是2020年之前歐盟整個應急管理工作的重點。所謂應急模塊(module),通常是指擔負專業(yè)化任務的應急單位。比如,搜索和救援、高容量的抽水、空中救火等,這些模塊通常是由歐盟成員國自己準備、自愿提供的資源,它們可用于歐盟內外的應急響應工作,模塊可在極短時間內(一般在12小時內)迅速出動,并能夠在短期內獨立補給,并依據(jù)相關的國際指南進行配備、培訓和運作。2004年12月的南亞海嘯之后,歐盟深刻總結在應急救援中存在的問題,決定建立應急模塊,以加強和加快應急力量的部署。在2005年6月,歐盟理事會通過的總體概念,呼吁建立基于成員國的自身應急模塊之上的歐盟快速響應能力。
2007年以來,歐盟理事會和成員國大力發(fā)展應急響應模塊,并規(guī)定了17個模塊類型的技術框架,這些模塊的類別包括了泵水、水的凈化、空中滅火、城市搜救(重裝和中度裝備)、醫(yī)療救助(高級的臨時醫(yī)院、野戰(zhàn)醫(yī)院)、應急避難所、核生化的監(jiān)測和樣品檢驗、核生化條件下的搜索和營救、地面森林滅火、特殊洪水救援等;明確界定了應急模塊的任務、能力、組成要素和部署時間,規(guī)定了在響應行動中的互動和自我維持要求。通過幾年的實踐,歐盟人道主義事務和民防總局認為,應急模塊是提高應急響應的有效方法,并需要在應急演練中進一步加強各種模塊之間的協(xié)調和配合工作,以提升其應急效率。2010年以來,歐盟每年都安排大量的應急模塊專項演練。比如,今年10月25日至28日,歐盟在比利時的安德衛(wèi)普,以防洪為主題,舉辦了本年度最大規(guī)模的應急模塊實戰(zhàn)演練,包括比利時、克羅地亞、法國、德國、盧森堡、斯洛文尼亞等國家的泵水、水凈化、核生化監(jiān)測等應急模塊都參加了本次演練。